发表人 | 主题: 求购稻种 |
zzyy6688
 初级用户 积分:14 发贴:4 来自:江苏扬中市 注册:2005-10-24
| 发表于 2005-10-24 16:13:10 我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亩产1500斤以上的稻种?如果有,请速与我联系!谢谢!  |
wujinw
 初级用户 积分:48 发贴:12 来自: 注册:2004-08-23
| 发表于 2006-01-17 10:43:21 扬两优6号
|
wujinw
 初级用户 积分:48 发贴:12 来自: 注册:2004-08-23
| 发表于 2006-01-17 10:43:44 不信你试试看 |
安徽佳育公司
 初级用户 积分:4 发贴:1 来自: 注册:2006-03-21
| 发表于 2006-03-21 17:53:54 zzyy6688在上个帖子中说 引用: 我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亩产1500斤以上的稻种?如果有,请速与我联系!谢谢!
 |
风在路上行
 初级用户 积分:12 发贴:3 来自: 注册:2006-04-02
| 发表于 2006-04-02 22:10:14 我有好稻种.13943490213王世甫 |
风在路上行
 初级用户 积分:12 发贴:3 来自: 注册:2006-04-02
| 发表于 2006-04-02 22:17:27 农民的优良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电视专题片) (关键词:农民、优良水稻品种:文育302、垄系栽培技术、节水50%、节肥30%、增产40%) 片花: 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 同期:他这个能打两万二三,那个一万五顶天了 一个农民的朴素原望 同期: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农民 二十多年的坎坷追求 往事不堪回首,现在想想还令人心酸 欢迎收看本期百姓故事:培育水稻良种的农民专家 黑场字幕: 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展节约型农业…… 现场:张文在会议领奖 配音: 2006年3月4日,双辽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双山镇农民张文被授予“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奖。 张文是双辽市双山镇的一个普通农民,二十多年以来,致力于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农民张文培育出了耐旱优质水稻新品种“文育302”,发明了水稻旱作移栽技术,并进一步开发出水稻垄系栽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
风在路上行
 初级用户 积分:12 发贴:3 来自: 注册:2006-04-02
| 发表于 2006-04-02 22:18:44 2005年,四平市和双辽市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双辽全市水稻进行测产,张文的“水稻垄系栽培技术”示范田,以稻田节水50%、省肥30%、增产40.8%的鲜明对比,轰动了全省。 现场: 2004年10月 双山镇张文家 双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 张建华:这个是不是原稿? 张文:对啊。 张建华:你别整丢了。 张文:今年你再写用A4纸写。 张建华:A4的。 画外:打一下不行吗? 张建华:我和你说,你不明白,测产报告全手写,王福由,包括省农大王福由,是专家了吧?全手写,没有一个打字的。 2004年,张文的“水稻垄系栽培技术”示范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相邻地块儿不同品种的常规栽培相比,增产幅度仅达到7.9%,但是加上水肥的节省,综合效益可提高18%。张文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2005年2月里的一天,他来到王奔镇高产村,想看一下示范田,并对新选择的示范户进行指导。 现场: 张文:太密了,比它俩这个再稍远儿点儿才好呢,多点儿玩意儿这个,这哪有两亩地啊? 我给他两垧地种子,全把种子卖了呗。他说两垧地,结果还不到一亩。 字幕:王奔镇高产村 稻农:昨天去也没看到你啊,来屋里来吧。 张文:你昨天去了? 稻农:我昨天去了。 屋里 稻农:我们哥俩儿也是头一次见面,这是刘屯长,这就是张技术员,张文。剩下都是我们屯子里社员,老百姓。 画外:技术骨干。 稻农:头年他的那个我看了,他有没有一亩地,不到吧? 张文:他施肥有毛病,栽密了,隔一穴拿下一穴嘛。施肥不行,他一直不让我来看,施肥说道大,你按原来的正常施肥肯定不行,必须把肥减下去,你要是不减想提高产量那不可能。你生产两万斤稻子需要1500块钱肥,减去500块钱,就能达到两万斤产量,如果你还按1500块钱施肥,它就不行。 张文:我个技术为啥打垄栽呢?垄系栽培,请省里专家来看,都说从来没见过,也没想到。但他们认为这项技术一定行,原因是地表面积加大了…… 早在1998年,张文的“水稻旱作移栽技术”就已成型。2000年,在吉林农业大学的培训中心大厅里,听张文讲课的农民座无虚席。当年,这项技术在吉林市示范4000亩,一举获得成功。 目前张文推广的这套技术,是在“水稻旱作移栽”基础上,为提高产量而研发的。对于节水、省肥、增产,提高水稻抗病能力、提高米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先进行列,目前已经开始在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区进行示范推广。 同期声: 张文:吉林日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 对我这个科研经历曾多次报道 所以全省各地农民知道我的特别多 比如说我们下乡去讲课的时候 送科技下乡 到每一个生产队 每一个村 就有能有十几个农民站出来 说知道我 所以我这个技术一旦成功 推广起来如果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撑我觉得还是比较快的 现场:字幕:2005年8月 水稻垄系栽培技术示范田 稻农:他在这儿施肥打垄的时候 还以为他种黄豆呢 我说这干啥呢 这地种黄豆不白瞎了吗 那人来老了 边怀德那个人骑摩托车来的 都蹲在这儿瞅 他说我就看看他旱稻子啥样 我说你就看看吧 我就领他走了一块儿 他说咋这些叉子呢 我说人家从床上来就是稞叉子来的。 它这是又一个品种 你看这个 有一扎长 它这个就不行 人家这个产量能达到两万三 这个连一万五、一万七 顶天了 过去,对于在稻田里养鸡,稻农想也不敢想,由于张文这项技术在节水方面的优越性能,现在,稻田养鸡也成了稻农增收的高招。 同期声:垄系栽技术示范户:李瑞昌 那一斤鸡指定顶二斤鸭子钱 那是定局的事儿 因为它效益非常好 就咱这小鸡 但是必须得小笨鸡 非常好 咱家的鸡那时候能卖六块到七块 这个得卖八九块钱 这套成型的技术,来源于张文二十多年苦心培育的一个优良品种:文育302。说起这个品种来,张文二十多年的辛酸尽在其中。 片花: 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 同期:他这个能打两万二三,那个一万五顶天了 一个农民的朴素原望 同期: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农民 二十多年的坎坷追求 往事不堪回首,现在想想还令人心酸 欢迎收看本期百姓故事:培育水稻良种的农民专家 1982年,张文全家从黑龙江巴彦县迁至国营吉林省梨树农场大林子分场。第二年,农场开始把土地分给个人经营。张文决心改变自己全家的生存状况。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土地来获得较高的回报呢?张文开始学习技术,引进新的品种,为此,越来越先进的水稻技术和贫困的生活,就都一直陪伴着他。 同期 张文弟弟 张武:这几年啊,那都不说了,他就是折腾房子折腾地也没少折腾 在这一个队儿 他就搬了三次家 大房换小房 小房换小房 最后走到这一步 为了凑齐研究费用,张文曾经三次卖掉了住房,五次搬家,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直到今天,他也没能盖上自己的房子,而是住在一个村委会免费借给他的临街房里。因为家庭生活贫困,这种近期看不到效益的科研项目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张文卖掉最后一所房子,只好寄居到父母家里。 同期 张文:这种东西我心里想 肯定它周期比较长 我一直想把它坚持下去 我也是出于爱好 也是出于想要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让大家共同富裕起来 但是我父亲不那么想 说你将来还要生孩子 没有经济来源那你生活怎么办 后来一生气 说你要再干的话 我就不让你在这儿住了 你自己在外面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 张文没有专业学过农学知识,后来自学了延边农大一套教材,才真正投入到水稻科研的领域里。一无所有的张文,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科研路。 同期 张文(谈选育稻种) 一个稻种要获得审定,这个选育过程是极其漫长而艰苦的,为穷困所迫的张文终于无法再被父亲容忍下下去。 同期 张文: 因为我卖了房子要搬到我父亲里屋去住 我父亲一看我整年整这些东西也没有收入,并且就把自己的这六亩六分责任田都去搞实验 每年去了损失没有什么 有的时候甚至连征公粮都交不起 都是父亲替我交 我父亲都把我撵出来了 被父亲赶出来的张文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他又找到了新的住处。 张文:当时我过来时这房子破旧程度和现在一样 耗子从底下能钻进去都透风 那时候每年抹完一遍之后 不能反来复去总抹啊 等到冬天的时候都能盗进去 所以你看这是土房 冬天特别冷 这样的日子无法再维持下去了,一直支持张文的妻子也回了娘家。 同期:张文妻子(谈当时心情) 1998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科研的张文,被双辽市余粮村书记高真林请到余粮村,做技术员,支持他继续研究自己的水稻技术。 同期:双辽市双山镇余粮村书记 高真林 (谈五下农场) 在余粮村,张文成立了余粮水稻研究所后,进一步完善了自己培育的旱作水稻优良品种。2002年2月,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这个节水优质水稻新品种进行了破例审定。专家评价:此品种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命名为:文育302。 张文同期 我除了这项事业 什么爱好都没有 比如吃喝还是玩啊 我啥爱好都没有 所以我从心里边儿觉得对得起我自己的人生 对得起农民 如果让一个品种和技术得以推广,首先要做的就是成功的规模示范。然而种子生产、技术服务,这些规模示范的投入,又需要大笔资金的保障。张文开发水稻技术,收入只是源种销售的一点点儿利润,这些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张文同期 现在还是非常困难 每年买衣服 象咱们家里正常吃饭 这都和一般农民比不了 都比别人困难多了 但是 我们家这几口人就这样好 就是没有菜也能把饭吃饱 张文现在盼望自己有一个房子,这样,还能以房子做抵押去贷款,用做来年的水稻示范和推广,然而,这只是张文的一种奢望,十年了,张文再也没有住过自己的房子。 张文同期:往事不堪回首,有时候想起来确实非常心酸 因为不象时间短 一晃二十多年 就这样熬过来的 示范田里的水稻长势喜人,这能够化解张文所有的困难。 同期声: 李瑞昌 四亩地他这四百斤红三角放里头了 完了是扬药的时候用尿素扬的药 五十斤尿素 后期那边儿是三十斤硫铵 你呢 我一把没扬 我七亩地使了九百斤肥 他四亩地使了八百斤肥 你看那个色儿还不如我的 它不流失啊片花: 一个优良的水稻品种 同期:他这个能打两万二三,那个一万五顶天了 一个农民的朴素原望 同期:对得起我自己,对得起农民 二十多年的坎坷追求 往事不堪回首,现在想想还令人心酸 欢迎收看本期百姓故事:培育水稻良种的农民专家 尽管进行示范和推广困难重重,张文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因为二十多年的研究喜结硕果,一个又一个有分量的奖项鼓舞着张文,他开始为技术推广四处奔波。 压图字幕:2005年9月5日 长春 东北亚博览会会展中心 为了节省40元钱的门票,张文决定借一张嘉宾卡进行会展中心。 现场:(能把这个借我一下吗?进去完了就给你,不行。) 找到了双辽市展厅,张文想把自己的技术在这里展示一下。 (现场:双辽市外贸局副局长:姚) 展出效果不好,参加博览会的人对张文这项技术少有问津。 同期:张文谈想法(效果不是很好,不同于农博会) 黑场字幕:2005年11月6日 在示范资金毫无进展的这段时间,张文决定通过朋友,拜访一位领导的老师,想从而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 孙老师家现场 现在我就是搞水稻垄系栽培 在我们省里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的技术 垄系 垄系栽培 打成旱田地那样的垄在上面栽 四平全市的会 李主席回去后就重点推荐我这个 孙老师了解到张文的情况后,被他的执着所感动,决定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联系,促成张文事业的发展。 现场:孙老师 关键是你这个土专家 还没被人确切地发现出来 给你光大出来 对对对 这一点也值得扶持 也值得有权威的人给你肯定 是是 就是这个意思 我的想法是 我和他联系 然而事有不巧,孙老师的学生已经赶赴中央党校学习。 2005年末,四平、双辽两市专家的测产报告出来后,辽宁省法库县农业部门也发过来一份测产报告:垄系栽培示范田增产幅度达到了18%。 同期声:垄系栽培技术示范户:张彩芝 你看 没说一亩地勾着两千多斤吗 不到七亩地 六亩多地 哪有七亩地 将近六亩地还不到呢 一共打多少 将近六亩地全算上差不多有一万三去年最高了 别的稻子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 别的稻子 反正我们家种这些年没有过 他这当地最好的稻子也就一万七啊 好一点儿的稻子 预期效益得到了验证,鼓舞着张文又考验着张文。2006年的示范资金迫在眉捷,张文想找一个投资商进行合作,然而,没有人对他的长期回报感兴趣。 同期 张文:与建设节约型农业密切相关,前景一定好。 压图字幕2006年2月24日 张文没有失去信心,他在等待一个能给以他帮助的人。 同期 张文:我要完成推广,拿出精力搞科研,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农民受益。 附: 以上是我的一个专题片解说词。素材基本全。 张文获得过国家专利技术金奖等20多个奖项。 被团中央、科技部评为青年星火带头人。 其水稻品种在海南等地均有交流。 韩国、孟加位等国与他有合作意向。 但是,张文目前连5万块钱的推广资金都没有,连房子都没有。 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成功的。他就是要为农民争口气。 农民张文:双辽市双山镇农民 电话:13894478266 记者王世甫 吉林双辽电视台 办0434-7243980 手机:13943490213 征:有志者协助张文做好这项事业。
|
王雨
 初级用户 积分:10 发贴:3 来自:中国 吉林省 吉林市 注册:2006-04-18
| 发表于 2006-04-18 09:47:53 我是白城的 我想问一下什么样的水稻品种高产还能卖上好的价钱 前提是还好种 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