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品种的抗性遗传与定位相应的抗虫基因是水稻抗白背飞虱遗传育种所需要的。本研究以抗白背飞虱品种ARC10239和Rathu Heenati (RHT)为抗虫亲本,以明恢63和Taichung Native 1 (TN1)为感虫亲本,分别构建了F2群体,最终定位了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
1.研究了亲本的抗虫机理。分蘖期单株接虫鉴定结果表明:RHT对白背飞虱免疫,ARC10239高抗白背飞虱,明恢63和TN1对白背飞虱表现为感虫性。测定白背飞虱取食4个品种苗期和分蘖期植株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RHT和ARC10239对白背飞虱的取食有抑制作用,明恢63和TN1不具有这种作用。在分蘖期上的蜜露排泄量低于苗期的,在感虫品种上更加明显。白背飞虱若虫在这4个品种上发育历期的实验结果表明:RHT和ARC10239能延缓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发育历期较长(18.6和17.9d);明恢63和TN1不具有这种作用,发育历期就较短(15.5和15.5d)。
2.研究了两个群体抗白背飞虱基因的遗传方式。ARC10239和明恢63,RHT和TN1的F1代对白背飞虱均表现为抗性。F2群体的抗感分离比符合3:1,所以,这两个群体的抗白背飞虱性状的遗传方式都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
3.筛选了两个群体的阳性探针,并定位了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分别混合上述两个群体的F2感虫个体的DNA,构建感虫池,筛选阳性探针。以BamH I、Dra I、EcoR V和Hind III四种限制性内切酶酶解DNA,共筛选了129个探针,在两个群体中分别获得了6个和5个阳性探针。ARC10239和明恢63的多态性为59.7%,RHT和TN1的多态性为37.2%。用ARC10239和明恢63的6个阳性探针筛选其F2群体的142个个体,发现抗虫基因与第6染色体上的标记RZ667共分离,连锁距离为25.6cM(LOD=4.50),重组率为22.0%。进一步筛选其周围的标记发现,RG64和RG264也与该基因连锁,连锁距离分别为27.8cM(LOD=4.32)和36.4cM(LOD=2.56),重组率分别为25.2%和31.1%。因此,将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上。
关键词:RFLP、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白背飞虱、抗虫性、水稻
(浏览次数:2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