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我国著名的稻作产区。台湾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加上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绝大部分平原和盆地一年可以种植两季水稻,因此稻米在台湾农业经济中长期居于首要地位,稻米是台湾第一宗农产品。台湾的稻米有两大品种:一是蓬莱稻;一是在耒稻。不少外国旅游者到台湾观光,不想光顾山珍海味,却都喜欢品尝蓬莱米和蓬莱糕。蓬莱米在海外享有盛名,笔者在台亲口尝过,食味确实好。
台湾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早在300多年前,由闽南去台湾的移民就开始在台南一带垦殖水稻。到清代,台湾种植水稻几乎遍及全岛,每年收获除供应当地人民食用外,还有大量盈余,销往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清康熙末年,台湾征收稻米贮藏了10年,共达66万石,为了不变坏,清政府留下新米20万石留作军粮,其余运销内地。据荷兰有关资料记载,1656年,在今日的台南及其附近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达8403甲(103甲=1hm2)。据清代黄叔王敬《台湾使差录》载,清雍正年间,浙江发生一次大饥荒,台湾曾先后运来5万石稻谷救济浙江饥民。一直到本世纪50年代,台湾生产的稻谷在出口贸易中仍占第二位。台湾的水稻和蔗糖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每年两季水稻种植面积达70多万hm2,产量约在240万吨左右,占台湾粮食总产量的80%。台湾原有稻米品种200余个,产量低,品质劣。1903年,日本人从日本国引进神户、江户、白玉等品种来台湾,并加以改良,这就是现在的蓬莱稻。改良后的品种有台中56号、嘉义晚2号、嘉义8号、台中153号、糯米46号等。日本人占据台湾时期,蓬莱稻的品种已达69个。到**/本世纪80年代,台湾利用杂交技术,不断对蓬莱稻和在耒稻进行改良试验,已经先后培育成功70多个品种。较早育成的“台南5号”,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力,产量稳定,已成为台湾种植面积最广的新蓬莱稻种。“高雄40号”蓬莱稻,茎秆粗壮矮小,抗风能力强,而且结穗多,产量高,在多风的台湾南部高雄、屏东一带已经大面积推广。嘉义科研人员根据本地虫害严重的情况,试验培育成功2个抗虫的在耒稻种,已被定名为“嘉农籼11号”和“嘉农籼13号”。这2个品种本身有抗虫基因,不需要喷撒农药,就能防治飞虱虫害。
蓬莱米比在耒米短而粗,呈椭圆形,米粒较大,因此又称为“圆粒米”,色泽白润光滑性糍糯,味道香甜,比较适合煮稀饭;还可以用它制作米糕,其质特好;又可以用它作原料制作啤酒、米酒、黄酒、清酒等。其中啤酒称冠,曾获世界酒类金牌奖。由于蓬莱稻产量高,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大大超过在耒稻,蓬莱稻品种喜高温,在温带一年种植一季,在台湾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可以种植三季。
经过多次改良培育,台湾蓬莱稻变得越来越矮,稻穗越来越长,颗粒越来越大,产量由50年代至80年代提高了3倍。蓬莱米一直为外销上等米,在国际市场上特别畅销,日本人最为喜欢,外销每年50~60万t,约价值40亿新台币。
(浏览次数:4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