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字号选择:
湖北省优质水稻现状与发展思路
作者:陈柏槐
出处:中国水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4-10-11 13:45:14 (原作发表时间: )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名,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一直是湖北省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农作物,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总产占70%左右,商品量占80%。

    一、湖北水稻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

    1974年播种面积曾达到309.8万公顷,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55.5%;1990年263.7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0%,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8%,在各省市区中居第5位;到2000年,面积调减到199.5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8%,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6.7%,在各省市区居第8位;2003年为180.9万公顷。

    2.水稻产量

    1990年全省水稻总产为1798万吨,2000年为1497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总产的75%、67.5%。在全国的位次1990年居第5位;创粮食总产最高纪录的1997年,水稻总产182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69%,在全国居第4位;2000年仅次于湖南、江苏、四川位居第4,与江西相当;2003年1340万吨。

    3.平均单产

    2000年,湖北省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在南方稻区仅次于江苏、上海、四川而居第4位,比全国平均亩产(418 公斤)高出近20%。其中,中稻亩产达到590 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467 公斤/亩)高出26.5%。2003年平均亩产494公斤。

    4.优质稻种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稻的需求逐年增加。湖北省1996年开始新一轮发展优质稻米。特别是199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把优质稻发展列入湖北省“四优工程”(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果、优质猪)之首后,优质稻的发展更加迅速。2001年,全省符合国家优质稻标准的水稻种植面积达73.3万公顷,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30%以上,198.8万公顷水稻90%以上实现了部颁标准优质化。2002年,全省国标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86.7万公顷,其中以鄂香1号为主的高档长粒型优质籼米13.3万公顷,产量80万吨。2003年,国标优质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

    二、优势区域布局

    1.产区分布

    根据湖北种植业区划,全省水稻可划分为7个稻区:

    (1)鄂东丘陵岗地双季稻区 包括团凤、浠水、蕲春、武穴、黄梅、新州、黄陂、大冶、鄂州、孝南、孝昌等11个县市。本区共有耕地面积47.3万公顷,其中水田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0%。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5%。年平均气温16.2℃~17.0℃,年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年降雨量平均在1100毫米以上,均能满足双季稻生长的需要,是全省双季稻集中产区。

    (2)江汉平原双季稻区 包括天门、仙桃、洪湖、潜江、江陵、荆州、监利、石首、公安、云梦、蔡甸、汉川、应城、嘉鱼、枝江、松滋、江夏、宜都等18个县市。本区耕地面积112.2万公顷,其中水田62.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5.63%。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82.3%。年平均气温15.9℃~16.9℃,年活动积温在4900~5 000℃之间,种双季稻的热量条件一般,双季稻集中程度仅次于鄂东丘陵岗地双季稻区。

    (3)鄂东南低山丘陵双季稻区 包括咸安、赤壁、通城、崇阳、通山、阳新等6个县市。本区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其中水田11.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9.82%。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2.83%。双季稻约占水稻面积的61.1%,单季稻占38.9%,早稻播种面积多于双季晚稻。年平均气温在16.7℃~16.9℃,年活动积温在5 000℃以上,热量条件能满足双季稻的生长要求。

    (4)鄂东北低山丘陵单、双季稻区 包括英山、罗田、麻城、红安等4个县市。本区耕地面积13.2万公顷,其中水田9.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1.38%。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28%,双季与单季稻占水田比例大致各占一半。年平均气温15.7~16.4℃,年活动积温介于双季稻的低限指标,气温垂直差异很明显。海拔100~200 m地区为单、双季稻混栽区,双季稻面积应尽量缩小;海拔200 m以上地区为单季稻区。

    (5)鄂中丘陵岗地单季稻区 包括大悟、广水、安陆、钟祥、京山、宜城、襄阳、枣阳、当阳、曾都、沙洋、老河口等12个县市。本区耕地81.4万公顷,其中水田48.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9.17%。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2.83%,单季稻占95%以上。年平均气温除当阳(16.4℃)、京山(16.1℃)以外,都在15.3~15.9℃之间,年活动积温在4800℃以上,是全省油稻、麦稻两熟的集中产区。

    (6)鄂西北山地单季稻区 包括郧西、郧县、竹山、竹溪、房县、谷城、南漳、保康、丹江口、神农架林区等10个县市区。本区耕地32.9万公顷,其中水田8.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37%,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0%。气温垂直差异十分明显,随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活动积温、无霜期都递减,雨量则递增,农作物生长期相对延长,热量条件只适合于单季稻种植。

    (7)鄂西南山地单季稻区 包括整个恩施自治州、远安、夷陵、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14个县市。本区耕地44.7万公顷,其中水田11.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5.12%。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5%。气候受地势影响,垂直差异十分明显。800米以下地区农作物生长期较长,适宜种植中稻;800~1200米地区水稻种植生长季节很紧,只适宜种一季早熟中稻。

    2.优势区域

    按照水稻产区分布和品质区划,湖北省正在形成三大优质稻生产区域:一是江汉平原(以四湖地区为主)的优质籼粳混作区,包括潜江、松滋、洪湖、江陵、枝江、监利、石首、公安、天门、荆州等县市,水稻面积50万公顷;二是鄂中丘陵、鄂北岗地优质中籼稻生产基地,包括安陆、当阳、京山、远安、沙洋、钟祥、应城、曾都、广水、襄阳、宜城、枣阳等县市,水稻面积40万公顷;三是鄂东、鄂东南名特优和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包括黄梅、武穴、蕲春、团风、浠水、孝南、孝昌、咸安、嘉鱼、通城、崇阳、赤壁等县市46.7万hm2。以上三大区域水稻面积133.3万公顷,总产量可达1000万吨以上。

     三、加工与贸易

    1.龙头企业

    自2000年湖北省政府关于经过批准的粮食龙头企业可以直接从事粮食收购经营的政策发布后,稻米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据2001年底统计,全省年加工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有92家(年总加工能力达300万吨)。2001年度全省68个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从事大米加工的就有8个。龙头企业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生产整精米为主,普遍配有抛光机,部分配有色选和真空包装设备;二是以外销为主,近几年武汉市年销售近50万吨大米、全省每年调出近100万吨大米主要靠这些龙头企业生产。很大一部分龙头企业以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产购合同,实行优质优价,预计这些企业每年收购、加工、销售稻谷在500万吨左右。2004年全省按订单生产收购的水稻面积将达到46.7万公顷。

    2.稻米品牌

    近两年,湖北省以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为契机,重点培植了银凯、荆珍雪、洪森、天发天润、中汇莲花、润珠、国宝桥米、黄梅香玉、黄州东坡玉粒、崇阳天城米、枣阳银针、武穴广济桂米、远安鸣凤米。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在广东、福建、贵州、深圳等南方市场有较好声誉。绿色无公害优质大米发展势头较好,已有“荆珍雪”、“银凯”、“珠莹”、“柏泉”、“湖沁”、“国宝”、“纪山”、“金浪”、“天城”等近40个优质稻米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3.消费与贸易

    湖北口粮消费以稻米为主。上世纪90年代前期,全省水稻商品率在40%左右,1999年上升到46.4%,2000年达到54.3%。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食物结构变化,食用的植物脂肪、水果、蔬菜和副食品增加,粮食消费相对减少,出售增多;工业化饲料发展,家庭饲养畜禽的饲料由原来的以家庭原粮和残菜剩饭为主,更多地转向商品配合饲料,玉米使用量增加;全省常年有500多万精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在农村直接消费粮食的人数在减少。因此,尽管湖北省水稻总产由原来的1800万吨左右调减到现在的不足1500万吨,但商品水稻总量仍保持在800万吨左右,常年外销稻谷500万吨左右。

    四、存在问题

    1.多品种小规模种植

    湖北省水稻生产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除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级举办的样板实现了优质品种连片规模种植,其他不少地方普遍存在多品种、小规模种植的现象。

    2.节本保优栽培技术不配套

    多年来,水稻栽培技术都是以提高产量为目的,节本保优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不够,有些优质品种,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也不能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优质稻谷。

    3.稻米多用途利用开发不够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生产出的稻米主要用于口粮消费,稻米多用途开发利用不够。

    4.产加销衔接不够

    龙头企业尚未与生产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衔接关系,不履行合同的现象较为普遍。

    5.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稻米品牌,优质稻加工企业规模不大,优质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尤其是抛光、色选、分级、真空包装等后处理技术跟不上,产品外观品质难上档次,销售价位难提高。

    五、市场前景与优势分析

    1.本省市场

    湖北每年粮食总消费2100万吨,其中农村消费1400万吨左右(口粮1185万吨,种子粮50万吨,饲料粮150万吨),城镇人口口粮400万吨,省内工业、饲料用粮约300万吨左右。省内一般年消费稻谷1150万吨左右。

    2.国内市场

    全国大约有60%的人口是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稻谷在19000万吨左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区为稻谷主产区,浙江、江苏、广东、海南、福建、天津、北京、上海等为主销区。一般年份,低、中档米供过于求,优质、高档优质大米供给有缺口,尤其是长粒型优质香米,仅全国大中城市居民和宾馆饭店每年消费量就达500多万吨。其中香港、广东每年各需调进36万吨和100万吨。近年来,湖北示范推广的鄂香1号、润珠537等长粒型优质高档香米发展势头良好,已在省内大中城市和广东、福建等省打开市场。

    3.国际市场

    全球大米总贸易量2250万吨左右。“九五”期间,世界平均每年出口稻米2283万吨。其中籼稻米占全球稻米贸易量的75%,粳稻米占12%左右,香米(主要是泰国的茉莉香米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占11%左右。出口量在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美国、巴基斯坦、中国、印度,这6个国家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81.2%。世界稻米主要进口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伊朗、巴西、科特迪瓦、日本、南非、塞内加尔、尼日利亚、马来西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进口100万吨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伊拉克两个国家,进口量237.2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1.2%。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稻米一直是净出口国。“九五”期间,我国年均出口稻米212万吨,占全球稻米贸易量的9.3%,净出口稻米177万吨。其中1998年我国稻米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为375万吨。2003年,我国大米出口量为261.7万吨,同比增长31.5%,进口大米25.9万吨,同比增长8.7%,净出口235.9万吨。2003年进口我国大米居前5位的是:科特迪瓦(101.6万吨,占38.8%)、俄罗斯(26.7万吨,占10.2%)、巴布亚新几内亚(13.9万吨,占5.3%)、日本(13.0万吨,占5.0%)、印度尼西亚(12.6万吨,占4.8%)。我国进口的大米主要是泰国香米等价格较高的优质米,2003年从泰国进口的大米占我国大米进口总量的99.93%。

    籼米出口主要由江西、安微、湖南承担;粳米主要由辽宁、黑龙江、吉林完成。湖北省粮食出口的主要品种为籼米和其他精米,最高年份稻米出口量达35万吨。2001年出口20万吨,约占全国的10%左右,出口额338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朝鲜。2002年出口降到8万吨,出口额1120万美元,仅出口到科特迪瓦。

    六、发展思路、目标与措施

    1.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湖北稻米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分区建设生产基地。突出优质食用稻,兼顾专用加工稻,大力发展无公害保优高效生产。推行标准化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品质,扩大销售范围。努力形成结构合理、优质安全、价格低廉、品牌知名、货畅其流的稻米产业。

    2.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对优质稻发展优势产区的要求和湖北省生产消费趋势,到2007年,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要求稳定在213.3万公顷左右,总产1600万吨,其中食用稻占水稻面积的90%~95%,工业用稻占5%~10%。全省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食用稻每年以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最终达到80%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稻达到30%以上。提高稻谷卫生安全质量,建立无公害稻米安全生产体系,实现科学规范产、加、销全过程监控,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稳占省内市场,扩大品牌大米的外销量,抢占省外尤其是东、西部主销区市场,实现多渠道出口。

    3.对策措施

    (1)开展提高湖北稻米产业竞争力技术研究与应用 组织优质水稻育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稻米产业链诸方面的专家,联合开展提高湖北稻米竞争力技术研究与应用,并吸收借鉴国内外优质稻米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最新技术。

    (2)加大对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及种子生产的支持力度 目前,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不少没有达到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在省内外缺乏市场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加大品种选育攻关,力争自主选育一批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二是在同一生态区域条件下,大力引进一批优质稻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以进一步提高湖北食用稻米的总体水平。积极开发高档食用优质水稻新品种。目前,湖北省的鄂香1号、润珠537可与泰国香米相媲美,各级政府应给予关注和支持,加大产业化开发,创出精品名牌。

    (3)实行优质水稻良种补贴,引导优质品种连片规模种植,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要象国家在北方搞大豆、小麦良种补贴一样,采用招标供种补贴方式,以乡镇为单位向农民统一提供优惠价格的优质高产良种,实现一乡(或村)每季水稻1~2个优质品种连片规模种植。

    (4)加快实施水稻轻型简化节本栽培工程 水稻轻型简化栽培主要是指水稻抛秧、直播和免耕等技术,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相比,水稻轻型简化节本栽培具有节约投资(每亩节省投入40~90元)、减少用工、节省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优化作物生理性状等优势。我们必须在注重水稻生产优质高产的同时,加快实施水稻轻型简化栽培工程,增强湖北稻米的市场竞争力。

    (5)大力推进无公害稻米生产 按照无公害、绿色大米的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和大米产品标准,开展无公害稻米生产。

    6.扩大机械收脱应用面积

    传统收脱方式对稻米质量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制约湖北稻米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机械收脱与公路打场、石磙碾压相比,稻谷的整精米率可提高5~8个百分点,这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加工企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取"购机补贴"的方式,扶持基地县、市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脱稻谷或人工收割、小型脱粒机脱粒,同时加大水稻跨区机械作业的规模。发展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农民个人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农机服务组织。注意培育农机大户、农机服务队、农机服务公司和农机协会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打破行业界限和行政区域的界限,按市场需要运作。

    7.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设备的更新,促进加工质量的提档升级;研发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效益。重点扶持荆州天荣、监利银欣、荆门洪森、安陆禾丰、京山轻机、湖北中香等10个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

    8.发展产业化经营

    重点支持银欣集团、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有限公司、天荣米业、洪森集团、安陆禾丰米业、中香米业、中汇(浠水)米业、崇阳县优质农产品开发公司、蕲春珍米厂、广济药业等十大稻米加工转化龙头企业,帮助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完善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收购、利润返还等经营方式和利益连接形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新机制,组织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龙头企业与农户联手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明确各自的责任目标,实行利益均享,风险共担,共同为稻米产业化经营作贡献。帮助做大做强做响"荆珍雪"、"国宝"、"天发天润"、"洪森"、"禾丰"、"润珠"、 "莲花"、"天城"、"金浪"、"广药"十大品牌。

     9.搞好标准化农田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无公害高产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沟厢配套,增肥改土,建设标准化无公害稳产稻田;二是高标准农水系统工程,重点修建和完善田间灌溉渠道系统,实现渠路硬化,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旱涝保收;三是无公害生产设施建设。重点武装频振式诱虫灯等无公害生产设备,实现田间电网配套。

    10.开发工业用专用优质稻

    围绕省内几个加工转化专用加工稻米的大企业,如生产核黄素的武穴市广济药业、生产乳酸的广水市民族化工股份公司、为啤酒企业生产啤酒用稻米的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有限公司、生产快餐米粉的枝江黑五类公司、生产膨化食品的监利银欣集团等,继续筛选专用稻米品种,在生产试验、加工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报请品种管理部门同意后,开展订单种植,单独收购加工。

    11.增加稻米出口

    湖北稻米出口应瞄准三类市场:一是中低质量籼稻米市场,这是目前国际稻米市场的主体;二是高档优质米市场;三是水稻种子市场。从近年来我国稻米出口情况看,亚洲和非洲是我国稻米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洲,俄罗斯是最大的大米进口市场。进口我国水稻种子的主要是东南亚国家。扩大湖北大米的出口份额,重点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改革外贸经营体制,支持多主体大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浏览次数:6377)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