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流通 > 正文 字号选择:
2006年国内稻米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与展望
作者:冯小健
出处:见正文 发布时间:2006-8-14 9:55:51 (原作发表时间: )
  
  稻谷总产连年增加 不同品种有增有减

  2004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和稻谷产量得到恢复性增长。
尤其是去年国家首次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极大地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广大种粮农民进一步增强了信心。2006年稻谷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据预测:2006年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将达到2893万公顷,同比增幅为0.35%;产量将达到1.84亿吨,增幅为2.1%。

  预计全国早稻种植面积下降至586万公顷,降幅为2.5%。据有关部门预测,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地早稻种植面积均有所下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他农作物2005年市场价格上涨,种植效益远高于稻谷,笔者在调研中就发现,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农民改种棉花与油菜的情况不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上升。

  尽管在早稻生长期间出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但总体长势较好,预计平均单产与去年基本持平,每公顷将达到5300公斤,总产量在3110万吨左右,同比减产2.2%。

  今年中晚稻播种面积在2300万公顷左右,较去年略有增加,面积增加的省份有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安徽、四川等省。东北三省粳稻播种面积均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黑龙江省粳稻播种面积约185万公顷,较上年增加约15万公顷。

  目前国内稻谷市场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在我国稻谷产量中,大部分为籼稻,粳稻在整个稻谷中仅占1/4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安徽等省。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黑龙江粳稻产量约为1120万吨,安徽粳稻产量约为190万吨,江苏粳稻产量约为1380万吨。预计2006年黑龙江粳稻产量在1240万吨左右,增幅为10.5%,但这是在2005年减产情况下的增加;江苏、安徽粳稻产量较上年略有增加。

  常规籼稻供大于求 粳稻供需仍存缺口

  我国稻米80%以上用作口粮消费,尽管人口保持刚性增长,但是人均直接食用大米的消费量却呈下降趋势。从近几年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来看,口粮消费总体已呈稳中有降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口粮消费中,对粳稻的需求量上升较快,特别是粳米在南方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东北大米,尽管价格稍高,但以其口感好、饭味香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另有5%的稻米用作种子和工业消费,工业消费主要用于酿造、米粉、味精、制药等。目前这几种食品工业的需求呈增长态势,但因食品工业用粮数量较少,酿酒又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食品工业对稻米需求的增幅并不是十分明显,且食品工业用粮主要集中在早、中稻和糯稻。

  南方农村已有用早米饲喂家禽、养殖生猪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在稻米行情不好的情况下,用作饲料的比例较大,因此,饲料对稻米的消费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预计,2006年国内稻谷消费总量为1.837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口粮消费在1.5亿吨左右,占稻谷总消费量的81.7%。预计可达到产消基本平衡,但从近年来稻米市场的运行状况分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常规籼稻呈供大于求的格局,粳稻供需缺口依然存在。

  常规籼稻市场平静 优质稻谷稳步上扬

  2006年上半年常规籼稻市场波澜不惊。年初,南方地区九江早稻出库价格为每吨(下同)1500元,晚稻出库价格为1540元;安徽杂交稻收购价格为1430元,福建到站价格为1520元。到6月底,九江晚稻出库价格为1540元,安徽国有粮库收购价格为1460~1470元。其间有一次小幅波动,5月底6月初,由于广东、福建等销区价格有所上扬,引起内地产区价格向上波动。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消费市场拉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油价上涨、治理超载引起的运费大幅上扬造成成本上升,以及由于连续暴雨引起的运输困难,致使销区短时间内到货减少,造成局部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扬。同时带动内地产区价格上调,但是在短时间内到货量大幅增加,价格很快冲高回落,目前又恢复了基本稳定。

  与常规籼稻市场截然不同的是,优质籼稻和粳稻价格一直保持坚挺,并稳步上扬。当前常规中晚稻出库价格只有1440~1540元,但品质稍好的如两优培九收购价达到1560元之上,其他如赣晚籼923、湘两优968、香稻等价格则更高。2006年初,三等粳稻谷收购价格: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为1760~1780元,吉林1840~1860元,江苏1900元。到6月底,这些地区的三等粳稻谷价格分别为:黑龙江1860~1880元,吉林1900~1960元,江苏1960~1970元,涨幅均较大。

  消费市场出现分化 国有民营平分天下

  我国稻米市场2005年是国家政策主导收购市场,2006年上半年是政策主导销售市场。2005年国家先后启动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迅速把籼稻收购市场价格拉起到最低收购价附近,呈现明显的政策托市效果。据了解,2005年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籼稻谷1200多万吨,2005年底开始以公开竞价方式陆续销售,目前已累计销售最低收购价稻谷590万吨,占总收购量的47%。其中早稻208.31万吨,晚稻382.03万吨。

  据了解,这部分已经销售的最低收购价稻谷实际出库数量并不大,其主要去向:一是作为储备粮轮入,而且很多是就地转换;二是质量较好或属于所谓的优良稻(部分指标未达到优质稻标准)销售给当地加工企业,这部分稻谷最终作为口粮消耗;三是少部分运往销区作为储备粮入库。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看到一个明显现象,大部分交易会的销售成交价就是起拍底价,成交率大多只有30%~40%,而且基本上是存储库所在地企业购回。全国托市粮出库价格基本一致,地区之间形不成差价,难以流通。

  当前,储备用粮市场国有粮食企业占主导地位,其库存粮食功能主要是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轮出价格一般低于入库价格,其品种大都是常规品种,市场竞争力较低;口粮消费市场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占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储备用粮市场和口粮市场分化的格局。一方面,国家掌握的最低收购价常规稻销售困难,而另一方面,口粮消费市场上的优质稻供应紧缺。

  根据在各地调研的情况看,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主要加工优质稻米的大型民营加工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优质稻和粳稻的市场收购价远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所以这部分市场以民营企业经营为主,国有粮食部门由于政策的原因,比如农发行对他们只按最低收购价加收购费用标准发放贷款,所以他们能收到的这部分粮不多。

  对于小型个体加工企业来说,最低收购价政策使稻谷价格稳定,倒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他们可一心赚取加工利润,如缺粮,除向农民收购余粮外,还随时可向当地国有粮企购买,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又节省了保管费用。常规籼稻加工利润微薄,要想取得较好效益,只有以量取胜,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对于销区储备企业来说,由于国家掌握了大量粮源,他们心中不慌,大多抱观望心理,购买意愿不强。

  利好利空因素并存 稻米后市何去何从

  在全国玉米、小麦、稻谷持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玉米价格坚挺上扬,而小麦也在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情况下,收购价格被拉起。即将上市的2006年稻谷情况会如何呢?

  展望后期稻米市场,支持稻米价格上涨的利好因素和抑制稻米价格上涨的利空因素并存,国家政策还将和前期一样主导常规籼稻市场。

  一、2005年最低收购价稻谷经过10多次竞价销售,仍有600多万吨库存,构成很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和物质基础,因此,国家政策还将继续主导常规籼稻销售市场。

  二、2006年极有可能再次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前,部分地区2006年产早稻已经开镰收割,各地零星收购价格基本上在0.65~0.68元/500克之间,已经明显低于0.70元/500克的早稻最低收购价。

  三、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扬、而国内稻谷市场呈现滞销的情况下,国家很有可能利用国际大米市场来进行调节,尽管数量可能有限,但其产生的市场效应将不可低估。

  四、由于全国稻谷供求矛盾缓和,普通稻谷价格回落的态势已开始显现,市场对优质稻的需求转旺,优质稻与常规稻谷的价格有可能进一步拉开差距。

  五、玉米价格上涨对早籼稻具有较强的支撑。以近两年江西九江地区早籼稻外销车板价与玉米到站价为例,2006年以前玉米价格一直在早籼稻价格下方运行,2005年2月底差价最大的时候高达320元/吨,在7、8月份早稻价格下跌后基本持平,2006年3月底玉米市场价格上扬,超越早籼稻价格。目前九江地区玉米到货价格为1540元/吨,早稻出库价格为1440元/吨,玉米已高出早籼稻100元/吨。如果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强,相信对早籼稻市场将是一个有力支撑。


  来源:粮油市场报

(浏览次数:1248)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