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病虫草害 > 今年夏蝗发生趋势分析  
今年夏蝗发生趋势分析  
作者: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
来源:见觚钿
发布时间:2004-5-11 8:37:15

    4月22-23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安徽省召开了“全国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年会”,河北、河南等15个省(区、市)长期从事蝗虫测报与防治工作的专家对今年东亚飞蝗夏蝗发生趋势进行了中期分析预测,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发生趋势

    综合各蝗区去秋残蝗基数和今春挖卵调查结果、蝗区生态环境及气象条件分析,预计今年夏蝗在环渤海湾蝗区和河南、山东、陕西黄渭洛三河交汇段黄河河泛蝗区及微山湖、淮北部分蝗区偏重发生,其它蝗区中等或偏轻发生,总体发生程度较前两年减缓。全国发生面积1593万亩,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减少7.4%和11.8%,需要防治面积1182万亩,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减少15.8%和12.4。预计蝗蝻出土盛期为5月中、下旬,三龄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比去年提早3-5天。河北南大港、黄骅和平山,山东东营、滨洲和济宁,天津大港、宁河和静海,河南新乡、开封和郑州,辽宁盘山,江苏沛县,安徽宿州和寿县,陕西大荔、韩城和合阳将出现高密度群居型点片发生。高密度点片发生总面积虽较前两年减少,但数量将有所增加,使调查监测和防治难度加大。

    二、发生特点

    1、去秋残蝗面积小于近年,密度低于上年。据统计,2003年秋残蝗面积累计1286.1万亩,略高于2000年,比2001年、2002年分别减少159万亩和175万亩。残蝗密度90-150头/公顷、151-450头/公顷、450-1500头/公顷、大于1500头/公顷的面积分别为558.2、379.1、257.7和86.7万亩,与上年相比,450头/公顷以下的面积增加约4%,450-1500头/公顷的面积减少38.98%;大于1500头/公顷的面积减少25.89%。除河南黄河滩蝗区、山东微山湖蝗区、河北南大港部分蝗区残蝗平均密度接近或略高于去年外,大部分蝗区残蝗平均密度低于前两年。各蝗区均有高密度残蝗点片存在,但面积比前两年有所下降。

    2、卵密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据各地3月中旬至4月中旬调查,蝗卵密度普遍低于去年。河北、河南、山东加权平均每平方米卵量分别为17.5、7.99和3.8粒,比去年减少2粒左右;安徽、江苏、陕西、辽宁比去年减少10-20%;天津减少50%以上;山西与去年基本持平。死亡率大部分在10%左右,低于去年,接近常年。目前大部分蝗区蝗卵开始发育,进度比去年提早2-3天。

    3、蝗区水文条件对夏蝗发生影响较大。2003 年淮河流域夏汛、黄河流域秋汛,部分水库蓄水以及大部蝗区秋季雨水较多,湖库水位上涨,宜蝗面积有所减少。据统计,目前冀、鲁、豫、晋、陕、津、皖、苏、辽、琼等省(市)适宜蝗虫孳生为害的面积为2800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约15%,对今年夏蝗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汛情和湖库水位上涨导致残蝗集中产卵,形成了较多的高密度残蝗点片。水淹蝗区和未被淹蝗区之间蝗卵发育进度不一,也造成蝗蝻出土不整齐。同时,沿黄、沿淮及部分湖库区退水或水位下降后,出现大面积撂荒,将导致今年秋季乃至今后几年宜蝗面积的大幅度反弹。

    4、气象条件对夏蝗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大部分蝗区由于去年秋冬季雨雪偏多,土壤墒情良好,3、4月份气温偏高, 5月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少,对蝗卵发育和蝗蝻出土无不利影响。汛期蝗虫发生区大部雨水偏少、气温偏高,对夏蝗发生危害较为有利。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今年夏蝗发生的新特点,调查监测和防治难度加大,建议在监测防治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估计今年的治蝗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树立长期治蝗思想,充分认识今年治蝗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分类指导工作。

     2、加大蝗情监测力度,争取防治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冀、鲁、豫等主要蝗区应充实监测力量,加强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准确掌握蝗情发生动态,确保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3、坚决贯彻“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治策略。坚持统一防治与分散防治相结合、应急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地面防治与飞机防治相结合。在确保“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的基础上,实施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并举,加大生物防治和生态改造力度,促进防蝗工作的协调发展。

    4、增加投入,建立长效监控机制。蝗情监测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既要稳定监测队伍,又要建立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做到监测预警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来源:中国农技推广网)

(浏览次数:)
 
上篇文章:转基因技术成为水稻抗螟虫“绝代杀手”
下篇文章:水稻五大病虫中长期综合治理对策高级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打印 |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