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品种新闻 > 正文 字号选择:
透视“两优培九”现象
作者:温文
出处:中国水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1-11-26 14:42:05 (原作发表时间:2001年11月24日)
被誉为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1999年全国的种植面积仅为100万亩左右,而2001年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那么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两优培九”的推广会有这么大的力度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水稻育种专家王象坤在不久前的一次种业发展研讨会上说,“当大家对两优培九还有争议的时候,大北农却极具战略眼光的把经营推广权拿在手并进行大力推广;而当人们对两优培九表现为一片欢呼与大加赞美之时,大北农已经把它进行了产业化推广。”

大北农的科教兴农情结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相差15年-20年的距离,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严重脱节,很多科技成果被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养在深闺”,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更谈不上产业化推广;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底,只有世界水平的20%左右,且大部分投入靠政府完工成。在这种背景下,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题,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因此,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将成为振兴中国农业主要途径。在这方面,作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北京大北农集团在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和推广“两优培九”方面是一个非常成功典范。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科研机构有机结合,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合作双方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科技成果能不能成功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在农业界的人士大都知道,大北农是靠饲料起家的,经过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最大的农业高科技民营企业,正是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广泛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先进的市场运营模式,以大北农农业科技研究院为纽带,挖掘、发现、整合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的农业高科技成果,进行成功嫁接与转化。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同时又是农业产业中最能体现科技含量的领域。大北农为实现其大农业的经营策略,全面实施其提出的“科技兴农,产业报国”理念,志创世界一流的农业高科技企业的奋斗目标,对种业行业久有关注。特别在种业所面临的新形势下,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种业,市场急需整合,更是机遇多多。在问及大北农人为什么会选择“两优培九”作为其进入种业行业的敲门砖时,他们认为,对于进入一个新行业时,都要经过详细系统的考察论证,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要做对整个行业,对整个中国农业都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虽然瓜果蔬菜类种子的利润挺高,很诱人,可是比起大田类作物种子对大农业的影响,毕竟略逊一筹。基于这种思路,大北农人经过多方搜寻、选择,反复比较、论证,反复策划,认定“两优培九”极具开发潜力与推广价值,最终第一个项目超级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推广达成协议。并于2000年4月与江苏省农科院组建了两优培九开发中心,由“两优培九”发明人邹江石研究员担任负责人,从此拉开了“两优培九”在全国产业化推广的序幕。

在农业科技产业化方面,北京大北农集团总裁邵根伙博士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要使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的小农型生产方式向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而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创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也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只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路数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规模化和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农业企业有100个博士搞科研,1万个大学生搞推广,会对农业的实际生产有什么作用。如果有一大批农业企业也都这样呢,那又会对中国农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将对中国农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他们正是利用这一理念,把“两优培九”这个优质高产的高科技超级杂交水稻推广到千家万户。

“两优培九”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机遇

1995年,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粮食进口国。中国能不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的发明与大面积的推广对这个问题作了充分的肯定和注解。2001年1月4日被中国科技界最具权威的485位两院院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第一条这样写道,“我国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实验示范表明,1075亩中稻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703.5公斤。经专家验收,江苏、湖南共有14个百亩片和3个千亩片实收亩产超过700公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是通过农业部论证的总理基金项目,1998年由江苏农科院选育出的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这一重大成果为我国超级稻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产业正在改变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生产模式,向着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体系结构调整日益紧迫,所以在水稻育种方面高产与优质不能同时并存始终是困扰水稻育种的技术难题,也直接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增效。任何一种农业科技成果 只有和农民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两优培九”不仅高产而且优质。1998年,“两优培九”在13个省试种2.5万亩,1999年示范推广到14个省,种植面积近百万亩。2000年推广到16个省,种植面积350万亩。2001年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经过1998年高温和1999年低温的考验,“两优培九”比对照组合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并在江苏建湖、湖南吉首、河南信阳、安徽安庆、江西宜丰等地出现了亩产8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随着栽培技术逐步被农民掌握,河南息县15万亩经测产平均亩产超达700公斤,其中2000多亩亩产达800公斤以上;湖北农垦3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在稻米品质主要检验指标中,有6项达到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3项达到二级标准。湖北荆州、江西宜丰、安徽六安等地加工企业看好“两优培九”的发展前景,纷纷引入先进加工设备,要求种子部门销售这样的优质品种,有些地区还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大量收购。

为加大推广力度,科技部将“两优培九”列为200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不少省市将其列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主要品种。安徽省农业厅将其列为“四个一千万重点推广计划”中的第一籼稻品种;在湖北省举办的首届优质稻米评选活动中,“两优培九”是唯一被评为二级优质米的杂交组合;河南将其作为豫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稻的首选品种;江西省将其确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品种。

粮食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等大事。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粮食问题,从育种科学的角度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种业产业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进入,《种子法》的颁布实施与种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新品种的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生物技术革命,全球化与市场化下的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种业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保抓住机遇进行跳跃式发展,是种业企业在未来3年-5年内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北农人认为,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是市场份额、品牌与软硬资产的竞争。为此,他们对自己的种业提出了四点发展新对策:一、品牌为先,争创一流。二、以人为本的机制建设:智资股份化、培训与建立学习型企业。三、以科技为动力,建立以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科研体系。四、推广体系的创新。

近日笔者在大北农集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发起并合资成立的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研讨会上获悉,大北农集团除水稻与“两优培九”发明人邹江石所在的单位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外,在玉米领域聘请了全国最知名的玉米育种专家作为公司首席玉米育种专家并组建了有一批知名玉米专家组成的玉米科研中心进行玉米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一个集科研、开发、繁育、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国大型种业集团公司即将在种业界崛起。

(浏览次数:2193)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研优570  (2003-11-7 9:08:58)
优质三系杂交新组合——三元优9327  (2003-11-7 8:31:47)
超级稻新组合——协优9312  (2003-11-3 8:29:19)
优质高抗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中优6号  (2003-10-30 9:01:14)
优质杂交稻新组合——中浙优8号(附图)  (2003-10-28 12:19:18)
2003年浙江省重点示范新组合——中浙优1号(附图)   (2003-10-28 12:14:05)
《中国水稻科学》2003年第4期  (2003-10-10 13:22:51)
《中国稻米》2003年第3期  (2003-7-7 8:29:32)
《中国稻米》2001年第5期  (2003-7-4 14:23:40)
《中国稻米》2001年第3期  (2003-7-4 14:18:45)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链接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