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在太空育种 |
作者:贺进朝 |
出处:湖南科技报 | 发布时间:2002-5-14 10:12:50 (原作发表时间:2002年5月9日) |
一个西红柿重达1.5公斤、一个青椒0.5公斤、一根水稻长了3个穗……这不是“大跃进”时代有浮夸,也不是人工激素的杰作,而是航天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成果—“太空育种”。 4月4日,在我国“神州三号”飞船返回舱搭载物品交接仪式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徐福祥揭开返回舱的红盖头,打开舱门,一位位“神州乘客”走出舱门。其中包括无核试管葡萄苗、长青藤、石竹草、苜蓿草等十多种经太空处理的植物种子。 “太空育种”是指农作物种子搭乘在航天器上,随之在微重力(失重)、高真空、超洁净、强辐射及大温差的宇宙空间遨游一定时间,使种子基因发生遗传变异,返回后经地面培育4-8代,从而获得遗传稳定的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的农作物良种—太空种了。 用“太空种子”种植出的农作物,人们一般称之为“太空果蔬”、“太空粮食”等。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将西红柿种子搭载于人造卫星上运行了6年,由哥伦布航天飞机取回地面,从而培育出发芽快、幼苗生长茁壮、后期发育好、果大而甜的“太空西红柿”。 1987年至今,我国通过返回式卫星和无人飞船,作了10多次植物种子搭载,搭载品种达1000余种。实验结果表明,搭载的农作物产量均提高了8%-20%,且抗旱、抗涝和抗病能力增强。 如1987年,我国研究人员首次将茄子、青椒、黄瓜、西瓜等8种植物种子搭载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上,当年10月份在太空遨游170多个小时后返回地面,在黑龙江培育遗传稳定后种植,其中青椒的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组青椒高20%,抗病能力增强62.5%,单果重量达0.45-0.5公斤。 1992年,我国水稻、玉米远缘杂交的“娄玉3号”水稻种子,通过卫星搭载,在距地面163千米的地球轨道上遨游88小时后返回地面,经过5代培育,诱变优势逐渐稳定,被命名为“宇航1号太空稻”。1997年,“宇航1号太空稻”在我省娄底地区试种180亩早稻,表现出稻秧变矮、分蘖及抗病性强、成熟期提早、稻穗变长、蛋白质含量高(糙米粗蛋白含量12.9%)、口感好等优势,平均亩产达577公斤,最高达642公斤。 我国先后数次将小麦种子搭载于卫星送人太空,返回地面后经4代培育,筛选出比普通小麦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植申1号”太空小麦种子。1996年,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种植的“植申1号”太空小麦平均亩产达352公斤,比未经太空育种处理的对照组小麦每亩产量提高28公斤,蛋白质高达8%,且抗赤霉病能力增强。据悉,我国已经在20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里种植了太空育种的农作物。 据悉,我国计划将发射一颗专门育种的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我国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太空育种”不失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浏览次数:2453)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太空育种 给我们带来什么 (2003-6-18 13:43:52) 神舟”育种“诱变”博罗农业 (2003-2-26 9:13:38) 中国稻种要上国际空间站 (2002-12-11 13:34:32) 四川省水稻太空育种研究初见端倪 (2002-9-9 13:45:19) 太空水稻首次收种 (2002-8-27 10:44:57) |
更多相关...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