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专家呼吁:紧急抢救云南野生稻 |
作者: |
出处:云南科技报 | 发布时间:2004-5-8 15:12:33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4月29日) |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种 中国是世界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而普通野生稻是公认的栽培稻的祖先种。野生稻中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等优异基因,是水稻抗性育种研究的基因源。 野生稻遗传资源通常是指与栽培稻有一定亲缘关系的所有野生稻近缘物种,与栽培稻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关系。野生稻物种大多分布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而与栽培稻有密切的接触,在趋同进化过程中野生稻的某些种类与栽培稻不断产生着天然杂交和种质渗入,野生稻因而很容易通过有性杂交,将其有益的农艺性状和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成为水稻育种和改良最重要的遗传资源,缺它不可。 袁隆平院士就是利用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中的雄性不育(野败)基因资源,向栽培稻进行转育,形成三系配套而育出籼型杂交稻,大面积提高单位产量。如今全国栽培的水稻有50%是杂交稻。 云南野生稻濒危原因 世界上至今发现27种野生稻,中国仅发现3种,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江西以南的七八个省区,3种野生稻都有的仅海南与云南两个省。 20世纪八十年代云南省对野生稻考察核实的分布点共有99个,其中普通野生稻26个点、药用野生稻12个点、疣粒野生稻61个点,分布在7个州19个县。可到了2002年,却只有40个点了,分布在6个地州16个县,其中普通野生稻1个点、药用野生稻2个点、疣粒野生稻37个点。 云南野生稻濒危的原因,主要是修路、城镇发展占地、扩大耕地、生态系统恶化、外来物种如紫茎泽兰侵袭等,使野生稻赖以生存的沼泽地、池塘等消失,山丘长满紫茎泽兰,造成居群数目和面积迅速下降。 元江县的普通野生稻分布在嘉禾村附近一个山顶的4个水塘边,可现在只剩下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水塘还生长着几十丛野生稻,另3个水塘已变成了玉米地。 景洪市江北山上的疣粒野生稻,1983年时还是成片分布,面积50余亩。后来种上了像胶树,随之而来的人工除草及使用除草剂,让疣粒野生稻遭到摧残,如今只在除草剂没有喷到的地方才有零星分布。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野生稻保护意识谈薄。云南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本来是野生稻繁茂生长的乐土,过去在田边、水边或山丘上随处可见,因而许多农民见惯不惊,只把它看作是可做青饲料的杂草。而有的官员还不知道野生稻是国家二类保护濒危植物。 保护野生稻的建议 中国第一届野生稻大会2003年9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对野生稻研究、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谭所长、陈副所长两位博士认为,拥有野生稻资源的省份不多,应加强省与省之间的合作。 首先,广泛进行国内外野生稻资源的考察和收集,扩大我国野生稻基因源,为未来水稻育种提供更加丰富的遗传资源。 其次,加大国内野生稻资源保护力度。我国野生稻一方面因环境破坏而处于濒危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的凯觎,正面临资源流失的危险。因此,既要通过科研,根据我国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濒危状况、濒危机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措施,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通过立法,出台相关法津、法规或条例,依法开展保护工作。 其三,加强野生稻的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由于对大多数种质内所含的基因搞不清楚,资源鉴定往往与创新利用脱节,使我国水稻新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品种改良徘徊不前。因此,必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稻携带的抗性或优质基因深入研究和鉴定,用现代育种技术将其导入栽培品种中,培育“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优良种质,为水稻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创新材料。 其四,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全国联合攻关。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课题小,资金少,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叠等,导致我国自“野败”在杂交稻育种中成功利用后,再没有大的突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统一协调领导,将野生稻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加大投入力度,依托协作网,组织联合攻关,以解决目前水稻育种和生产中的重大难题,实现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以适应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迫切需要。 (浏览次数:545)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