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浙江水稻种植史又提前了2000年 |
作者:见正文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12-30 8:25:08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12月28日) |
“1万年前浦江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河姆渡、跨湖桥文化可能找到了源头。”河姆渡和跨湖桥遗址当初因发现栽培稻谷而惊世,而浦江上山遗址将长江下游稻作文明和浙江的史前文明提前了2000年。 昨天,记者来到考古发掘现场,因为下雨,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但遗址里的灰坑和柱洞等清晰可见。 惊人发现差点擦肩而过 考古专家说,这是第二次发掘了,10月底到现在只发掘了25平方米,但出土的器物和之前的类似。2001年2-5月,实际发掘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口盆陶器、石器和建筑遗迹等。 事实上,当时的发掘重点在南侧约300米处的另一个低丘型遗址——良渚时期墓地,上山遗址没有单独命名,仅作为该遗址的北区。发掘一结束,考古队匆匆转移到跨湖桥遗址的发掘,在认识上耽搁了1年之久。2002年春天,考古人员对发掘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才发现上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存在某种原始的特性,如石球、石磨棒、石磨盘可能是稻谷、坚果类食物的脱壳、碾磨、敲砸工具,与原始的采集、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着一定联系。 “差点就错过了,而且当初以为年代也没这么早,后来到北大做炭14测定后才发现年代在1万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现场考古人员说。 长江下游稻作文明前推2000年 长江流域是亚洲栽培稻和稻作的起源地。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长江下游地区相继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罗家角、草鞋山、崧泽等与稻作有密切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距今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是稻作起源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2001年,在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千余粒稻壳与稻米颗粒,专家结合粒型的长宽比角度,确定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是一些经过人类驯化的古栽培稻。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把该地区的稻作历史又上溯了近千年。 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的表面发现了大量的谷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谷壳。对陶片中谷壳形状的初步观察结果是,粒的长度比野生稻短,粒的宽度比野生稻大,与野生稻有所不同,可能是一些经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上山遗址稻作遗存的发现,又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长江下游是我国稻作和栽培稻的起源地。 遗址可能身处新旧石器过渡期 在上山遗址中,发现了100多个石球和数十对石磨棒、石磨盘组合,以打制石器为主。记者看到,石磨棒利用自然卵石,一面或多面有明显的磨擦痕迹,磨擦面呈弧隆状;石磨盘均有一个浅弧状磨面,其他面保持自然形状,磨面广度可达30-50厘米。另外,石器中还见有少量的通体或局部磨制的斧形、锛形石器,用凿穿法成孔的“加重器”、石片石器及砺石等。 上山遗址以石球、石磨棒、石磨盘及厚胎夹炭红陶盆为组合特征的遗存内涵,不同于浙江及附近地区已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的旧石器考古一直不是很明显,这个遗址原始性很强,很可能是新旧石器的过渡。” 考古专家说,这些组合很可能是用来磨稻谷、脱壳的。看来,1万年前浦江人吃饭已经非常讲究。河姆渡、跨湖桥文化找到了源头? 上山遗址在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遗址在浦阳江——钱塘江支流——上游,河谷地带是浙中盆地的组成部分。上山是盆地中的一座小山丘,同样的小山丘还有多处。而小盆地适合古人生活。 浦江博物馆馆长盛丹平说,上山遗址至今还有古河道的痕迹,按照地貌,这里以前就是浦阳江的江岸。 而一直以来,河姆渡文化和跨湖桥文化的源头无人知晓,上山遗址离跨湖桥遗址100公里,离河姆渡遗址200公里,而且上山遗址在钱塘江上游,其他两个在下游。出土的干栏式建筑也与河姆渡文化类似,出土的器物也存在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共性现象。 考古专家说,上山遗址陶器以平底器为主,特别是大敞口小平底盆形器的流行,具有极强的个性,与浙江地区的晚期遗址尚无法实现直接联系,这可能是年代上的差距决定的,但也不排除地域上的因素。因为上山遗址在地理环境上已经不属于河姆渡、罗家角、跨湖桥遗址所在的浙北平原区。但值得注意的是,跨湖桥遗址在年代上基本与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前后衔接,文化面貌尤其在陶器作风上却有相似之处。 河姆渡、跨湖桥文化是否找到了源头?还要等进一步研究。(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浏览次数:3872)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