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题
  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资讯 > 良渚水稻田遗址试掘发现八十个清晰的牛脚印 年代或与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一致  
良渚水稻田遗址试掘发现八十个清晰的牛脚印 年代或与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期一致 
作者:
来源:见觚钿
发布时间:2011-5-5 8:58:15

如果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一座比故宫大十倍的宫殿,那么作为古城外城一部分的茅山遗址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落。

2009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茅山遗址开始正式发掘。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丁品已在那里守了近2年。

踏上茅山遗址,丁品说,你脚下的土地,印证着距今约5000年的耕种形态,也就是5000年前这里的农家生活,再登上茅山附近一个高一些的土坡,往遗址方向望去,即使没去过农田,也能凭常识区分哪里是农田,哪里是水渠,似乎就在昨天,丁品又跟我讲了他们新发现的水稻田、牛脚印,听着听着,似乎有些穿越了。

水稻田

2009年9月,在茅山遗址首次发现大面积的水稻田遗址。

这处良渚文化晚期水稻田遗址位于茅山坡下,面积约80亩,河沟、田埂、灌溉水渠等遗迹很清晰。很难想象,在4500多年前,水稻种植规模会这样壮观。

最近,丁品和他的同事在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处水稻田遗址。

发现这块水稻田的土层,比上次水稻田的土层约低60厘米,估计属于良渚文化中期(距今约4800-5000年)。

这片水稻田,也分成一个个小块,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大小不一,整个耕种面积也没有上次的大。

水稻田里也没有发现专业的灌溉水渠,不过在田块与田块之间,已经看得出浅浅的田埂和水沟的痕迹。

田块中间还有一条西北—东南方向的古河道;稻田间还有两口深约2米的水井,其中一口水井的直径有40厘米。

我想,如果上次发现的是孙子种的水稻田,那最近发现的应该就是爷爷的爷爷种的了。

从良渚文化中期到晚期这几百年,我们的祖先一点也没闲着,种水稻技术一点点进步,中期的地块还是形状大小不一,晚期已经阡陌分明;中期还只能靠田里的河和井来灌溉,后来就有了专业的灌溉水渠。

离这片新发现的水稻田不远,就是去年底在茅山遗址古河道里发现的独木舟,样子类似于现在的皮划艇。或许当年的人们,就是划着这样的小船,往返于水稻田和家,就像现在开车上下班一样。

80个牛脚印

在良渚水稻田的试掘中,还发现80个牛脚印。

丁品说,这是国内首次在新石器时代农耕层上发现牛脚印。根据地层来判断,这80个牛脚印属于广富林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年)。这个时期的土层很薄,现在牛脚印的土层,距离良渚文化晚期的稻田,只有五六厘米。

可是,为什么4000年前的牛脚印,现在看起来还如此清晰?

丁品根据稻田区地层堆积的形成特点判断:这头牛踩过留下脚印后不久,茅山遗址及周边就遭遇了连续的长时间的洪水,洪水带来的黄褐色粉砂土覆盖了脚印,使得脚印得以清晰保存下来。

丁品还研究了这80个牛脚印的间距——前3对是并列的,脚印间距在50厘米左右;中间的脚印没有规则,密的地方,间距只有三四厘米,松的地方,间距有10多厘米;而最后呈现的脚印又依次拉长。80个脚印连起来,差不多有40米长。

他分析,牛跑步时,两只前蹄和两只后蹄的落脚点一致,也就是前3对脚印呈现的形态,这说明,牛是跑着进来的。中间部分的脚印无规则,大致推断当时牛停顿下来,在缓慢“散步”。最后的脚印,步伐间距逐渐拉大,说明牛又迅速地跑掉了。

丁品还说,如果传说中大禹治水真的曾经发生过,那么发洪水的年代,和这80个脚印留存的年代也基本一致。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推测也算合理。

我还想追问,那些“散步”的牛,是因为洪水才跑走的吗?它们是家养用来耕田的呢,还是偶然路过的野牛?但是这些,考古已经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肯定地回答我。

我只是想象,继良渚文化晚期,祖先们种大片水稻,有了专业灌溉水渠后,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他们又驯养了牛来帮自己干农活。只是,有一年发生了洪水,惊跑了耕牛,不知道当年他们的收成怎么样。

独木舟近期打捞

刚发现的80个牛脚印已被石膏、木板封住,正在进行套箱提取。

再过几天,独木舟也要开始打捞。

独木舟经过漫长的浸泡,呈青灰色,有点像海绵,含水量高达700%,所以不敢轻易打捞,一直留在发现它的古河道中。现在周密的打捞计划已经完成,接下来,丁品和他的同事,要为它做专业的脱水、脱盐处理,最大限度恢复原貌。

来源:

(浏览次数:)
 
上篇文章:湖北省下发紧急通知,做好抗旱保早中稻生产工作
下篇文章:常州“土壤革命”取得水稻无土栽培新突破
打印 |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