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 ![]() ![]() ![]() ![]() ![]() ![]() ![]() |
首页 > 行业资讯 > 综合资讯 > 百万虎纹蛙跃入青浦绿色稻田 | ||
百万虎纹蛙跃入青浦绿色稻田 | ||
作者: 发布时间:2011-7-7 9:03:58 |
||
小小一粒“蛙稻米”生动地告诉我们,确保食品安全,根本还是要靠科学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抓食品安全,当然要靠流程中的“控”,靠入市后的“打”,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抓根本,要抓源头。根本是什么?就是生产方式,就是把讲科学贯穿到全过程。 讲科学,就是严格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万物生长,都有它自身的规则,我们只能掌握它、适应它,而决不能违背它、破坏它。拿食品生产来说,第一层次是“无害”,第二层次是“绿色”,而最高的层次才是“生态”。我们现在食品安全方面发生的问题,往往在于打断了生态链,破坏了万物自然生长的环境,所以只好人为地“添加”,揠苗助长地“催生”以及过度地“杀灭”等等,说到底,还是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所以说,食品安全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我们发展中的不科学、不和谐、不协调,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大问题,还是要靠科学发展观。 生产食品要回归科学,就要改变我们多年来已经习惯了的那些套路,就要化大力气,而且不能急求近功。这也是一条科学的规律。 这几天,青浦现代农业园区2600多亩稻田里的秧苗长高不少,开始有虫子,该是放蛙的时候了。100多万只人工培育的海南虎纹蛙将投入稻田,不施点滴农药,以蛙护稻、以稻育蛙,“蛙稻田”里串起一条纯天然的生态产业链。 回归“蛙捉虫”的古老种稻模式,源于太浦河水源涵养地对环境的高要求。同时,用化肥农药种稻,一年忙到头几乎赚不到钱,上海本地农民积极性也不高。在“蛙稻米”生态农业中,蛙吃虫,蛙粪作为有机肥,生产高附加值的有机米,还多出一块养殖蛙收益。 然而,回归老法并不容易。有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说:“以蛙吃虫养稻是几代农人的梦想,此前却连连试验失败。”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红岗介绍,2007年启动 “蛙稻米”项目时,由于多年使用农药,本地青蛙已经不见踪影。此外,本地蛙吃虫本领不高,蛙放少了,不足以满足稻田的灭虫需要。于是,他们大胆引进了有着“吃虫冠军”美誉的海南虎纹蛙。 “吃虫冠军”请来了,让它们顺利上岗也不容易。海南虎纹蛙到了上海难以越冬,存活率低。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特地设立科技孵化中心,建起蛙池,让这些异乡来客在30摄氏度的暖房里安然度冬,到次年四五月间再行交配,繁育出大批小青蛙,再用新鲜的鱼肉、虾米好生喂养,6月插秧后投入稻田共生。 负责产业化经营“蛙稻田”的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雁航介绍,蛙的生长期和水稻的生长期同步,每只虎纹蛙一天可以吃260只害虫,田里的虫子刚好管饱。而且,“青蛙对农药比水稻还敏感,不可能与之共存。” “蛙稻田”完全遵循大自然规律,产出的“蛙稻米”自然比普通稻米金贵,“每年每亩只收275千克,产量不到过去一半,经济效益却是过去的3倍。抓一把蛙稻米在手,清香扑鼻。”“自在源”总经理田刚介绍,“蛙稻米”已经成功打入沪上高端超市,受到消费者欢迎。去年,这片“蛙稻田”的稻米总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农民收入增加50%,今年预计增收更多。“十二五”期间,青浦“蛙稻田”将发展到一万亩。 目前,“蛙稻田”正发展成为集生态种植、农业旅游、商业运作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城里人亲眼见证“蛙稻米”的绿色和安全,现场采购稻米,下榻乡村旅馆夜听蛙鸣声声……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生态的充实和安心。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
||
![]()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