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扫描 > 正文 字号选择:
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深化改革促创新发展纪实

  
  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我国水稻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肩负着水稻科技创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近年来,该所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日前,由该所采用分子育种技术选育而成、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国稻1号”,与“神州六号”飞船、龙芯2号等九项技术一起被国内一权威媒体推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技术”。其自主创新动力来自何处?其创新环境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富春江畔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去寻找答案吧。

  体制改革:拧开了冻结的水龙头

  与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一样,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改革前,也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用人机制不灵活、分配机制不公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弊端,这些弊端带来的是人才的严重流失,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所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拧开被冻结了的水龙头?“如果不对研究所内部进行彻底改革,不对这些弊端加以彻底解决,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研究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水稻所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2002年初,刚上任的程式华所长在全所职工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表达了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首先从优化学科结构入手,按照“加强重点学科、淘汰落后学科、扶植新兴学科”的方针,把原来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设置的12个研究系调整重组为“四个中心、一个实验室”,确定了遗传育种和基因组学等5个一级学科,种质创新等26个二级学科。并明确了超级稻育种与理论研究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优质稻研究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等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奋斗目标。

  如果说学科调整疏通了科研管道,那么怎样使科研充满活力?这就要对臃肿的机构就要进行消肿,但要大幅度地压缩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尤其是中层干部的转岗分流其难度就非同一般了,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程式华深知做一名农业科研人员之不易,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为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未来,必须减员消肿。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职能管理机构由12个精简为3个,进入创新的管理人员由60多人减少到18人;进入创新编制的科技人员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8%以上,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65%,这两个比例均比改革前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通过体制改革,拧开了冻结的水龙头,合理的学科设置加上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中国水稻研究所部门间的配合更加协调,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机制转变:放水养鱼水更清

  只有建立起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出科研人员无限的热情和智慧,做到人尽其才。

  针对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程式华给了记者这样一个诠释:“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和合同聘用的形式,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的岗位紧迫感和使命感。分配制度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思想,改变以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当然,收入分配要兼顾各方利益,体现公平原则,但不问效率高低,不分贡献大小,一律实行无差别的平均主义分配,必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最终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整个收入分配体系中,加大了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并根据业绩考核进行收入分配。“谁的业绩多,谁的贡献大,谁的报酬就高。”同时,对那些主持重大项目、发表重要论文、取得重大成果、获得重要奖励的课题组和人员不仅给予业绩报酬,还给予重奖。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钱前博士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在国际顶尖刊物《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第一篇原始论文,这也是中国农科院建院以来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因此而获得了水稻研究所给予课题组10万元重奖和中国农科院给予的10万元特别重奖。

  “放水养鱼”是该所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出的又一新举措,即给予科研人员较高比例的参与技术要素分配,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搞科研。具体做法就是,由该所专门成立成果开发办公室,统一对外进行知识产权维护和转化,所属公司不再无偿占有科研成果,只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开发的权利。此举激活了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和所属公司的创新热情。张慧廉研究员育成的优质不育系“中9A”及其杂交组合的转化就是非常成功的事例。该不育系是首批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的育种材料,中国水稻研究所授权全国12个省有偿使用,每年由成果开发办公室收取品种权使用费,而张慧廉课题组按技术要素比例获得奖励。结果水稻研究所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用以进一步提高全所的创新能力;张慧廉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也获得了不薄的奖励,从此更加安心从事科技创新;所属公司由于被授权有偿使用其中一个组合,更加重视品种开发,首次实现了扭亏为盈。若按照这一模式运作,不远的将来,水稻研究所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百万富翁也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的活力来自于人才的活力。中国水稻研究所还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水稻研究所规定:每年按全所事业费总额的1%设立“中国水稻研究所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按实际到位科研经费的2%设立“中国水稻研究所青年科技创新基金”。此外,还设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杰出(突出)贡献人才奖”,对每年为水稻研究所做出重大贡献的拔尖人才给予1—3万元的奖励。为鼓励团队合作,该所对已有3人以上的课题组再招收或引进人员,实行课题补贴。对引进的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将在收入分配、住房待遇、科研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

  自主创新: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过转变机制和大力实施“科技兴所、人才强所、开放活所”三大战略,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任务饱满,重大成果不断涌现,“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与示范推广”荣获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荣获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开创了水稻研究所历史先河,一个和谐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水稻创新基地正在形成。

  该所不但超级稻选育等应用研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基础理论研究也毫不逊色。2003年该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钱前博士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水稻分蘖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并被500名两院院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钱前博士与日本专家合作,首次在世界上克隆出一种能增加水稻穗粒数的水稻高产基因,并培育出了既高产、又抗倒伏的新型超级稻品种。该重大突破性成果在2005年6月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该所不断涌现的自主创新成果,也为其产业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几年,该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的维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杂交水稻新组合的品种权转让方面取得新飞跃。2005年,“国稻6号”的品种经营权以1000万元协议价格成功转让给江苏明天种业公司,创下了目前我国单个水稻品种的最高转让价。

  伴随该所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声誉远播,其在国内外的科技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全国水稻界发挥着牵头、组织和协调作用。目前,该所不仅是“全国超级稻研究与示范”专家组执行组长单位和全国水稻生产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还是863计划“优质、高产、抗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全国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等全国性项目的主持单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程式华对记者说:“这源头活水来自于国家对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来自于中国水稻研究所对内部机制改革的大胆探索,来自于国内外水稻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主题,继续在新的起点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使水稻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我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上级认可、同行尊敬、农民满意的国家水稻创新基地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1166)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
免责声明: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正式出版物。版权人有异议请随时通过页末的联系方式与本站联系。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