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 首页 > 传媒扫描 > 农民日报:中嘉早17,“当家花旦”成长记 | ||
| 农民日报:中嘉早17,“当家花旦”成长记 | ||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1 22:06:13 |
||
|
说到“中嘉早17”这个早稻品种,它的履历颇具传奇色彩:2009年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当年便以傲人的产量,一举夺得“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早稻百亩方示范纪录,惊艳四方;此后,“中嘉早17号”连续6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水稻主导品种,才几年工夫,成了南方籼稻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堪称“当家花旦”。 高产稳产固然是绝大优势,但难能可贵的是,“中嘉早77”“两高一长”的品质也十分出彩,即整精米率高(不完善粒少)、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长,正是米粉、味精加工和储藏的理想品种。而且种植起来,“中嘉早17”稻瘟病抗性强,同时茎壮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宜机械化栽培,可谓晚稻的“最佳拍档”,难怪颇受农户欢迎。 记者了解到,给予“中嘉早17”“生命”的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过程前后历经8年。作为稻米重要的加工品质指标,如何提高整精米率,一直是育种专家最为关注的方向之一。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介绍,影响整精米率的因素有很多,但品种优选是基础,其中最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粒型和垩白,一般来说,短粒型品种的整精米率要高于长粒型品种,而垩白度越高,则代表干物质积累少,加工时更易碎。 也就是说,想要提高整精米率,粒长和垩白度得控制好,因此在品种优选中,遗传因子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取决于水稻优质育种配组时的亲本。记者了解到,“中嘉早17”的两个亲本各有千秋,其中一个亲本“嘉育253”早生快发,产量潜力大,另一亲本“中选181”苗期耐寒性较强。 针对两个亲本的优缺点,经过连续4年选育与加代,在2004年,研究团队决定着手对5个品系进行品比鉴定。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品系表现十分惹眼,且此后历经几年的区域试验,高产稳产、抗性好、米质优等不凡特性,更是让“中嘉早17”这位“花魁”实至名归。数据显示,其稻米的整精米率平均高达66.7%。 此后,“中嘉早17”连续通过浙江、国家和湖北的品种审定,并迅速在南方籼稻区推广,去年推广面积达到1006万亩,才6年时间,累计已有近2700万亩。在推广过程中,其稻米加工品质优良的特性可谓加分不少。 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对湖南省广泛种植的50种籼米原料生产的鲜湿米粉研究表明,“中嘉早17”生产的鲜湿米粉的感官综合评分最高,口感显著优于其他品种。因此,在许多地方,对“中嘉早17”稻米的收购价,都比其他品种要多出5元每担。 胡培松告诉记者,由于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普遍低于粳稻,因此提高细长型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产中的田间管理和产后的科学收储也是提高稻谷整精米率的关键和保障。就目前而言,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因子定量研究还不足,若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将更好地指导水稻的优质育种。 来源: (浏览次数:)
|
||
上篇文章:新华网:大北农科技奖颁奖108位一线农业专家获奖
下篇文章:农民日报:“十三五”开局,农业科技往哪走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报:把最好的水稻科研写在大地上 (02-24) 新华网: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浙江调研时强调深入推进种业权益改革 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02-18) China Daily:Chinese hybrid rice taking trip overseas (01-15) 农民日报:“十三五”开局,农业科技往哪走 (01-14) 新华网:大北农科技奖颁奖108位一线农业专家获奖 (11-26) 科技日报:第九届“大北农”科技奖 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11-26) 中国科学报:中国水稻研究所发现影响水稻产量关键基因 (11-23) 浏阳网:浏阳达浒“烟后稻”平均亩产731.6公斤 (11-23)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浙江杂交水稻新纪录诞生 宁海百亩方亩产超1吨 (11-23) 光明日报: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被创建 (10-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