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 首页 > 传媒扫描 >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天宫二号上的浙江科技身影 | ||
|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天宫二号上的浙江科技身影 | ||
作者: 发布时间:2016-9-18 12:29:14 |
||
|
9月15日晚,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也是我国目前空间应用项目最多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以及最接近未来空间站建设目标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与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技术上的突破?这里面有哪些浙江科研力量参与?接下来即将开展的科学实验中,将对我国科研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发射前后,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马良勇研究员。 值得自豪的是,天宫二号的试验任务也有浙江科学家参与的身影。身负空间监测使命的伴随卫星上,负责地面和太空通讯联络的一台测控应答机正是由金仲和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这个长110毫米,重量不足100克的小家伙,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研发,在国际上首次将这个设备的重量由公斤级降到百克级,极大地减轻了卫星的重量。金仲和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团队正在设计视频成像卫星,这好比在太空也能玩转VR技术了,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空间操作任务。 接下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开展的实验中,包括了空间科学物理领域重点项目——空间冷原子钟实验,有望实现3千万年误差一秒的超高精度,对卫星定位导航等生产生活及引力波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将产生重大影响。金仲和告诉记者,“空间冷原子钟可以大幅提高导航定位精度,这对我国发展北斗导航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天宫二号还将进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水稻和拟南芥将开展我国首次为期6个月的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从事太空育种多年的马良勇教授告诉记者,以往种子进入太空是处于一种干燥的、休眠的状态下,而此次实验则是植物生长的一个完整周期,观察在发芽、抽穗(薹)、结实等不同阶段受到太空环境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科研意义。 马良勇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太空育种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今年4月,“实践十号”升空就搭载了位于我省的中国水稻研究所的5份材料,目前马良勇团队正在对材料进行科学分析。据统计,从这里进入太空的水稻材料多达64份,而我们日常吃到的“中浙优一号”正是水稻所通过太空育种而来的高产优质品种,“而此次试验则是为人类在太空生活进行科研攻关,是太空育种科研的一次质的飞跃。”他说。 来源: (浏览次数:)
|
||
上篇文章:科技日报: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有了“导航仪” — 杂交稻精细基因型图谱绘出
下篇文章: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江西省植保植检局:中国水稻研究所来武宁采集稻瘟病样本 (09-18) 科技日报: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有了“导航仪” — 杂交稻精细基因型图谱绘出 (09-11) 农民日报:中国在水稻杂种优势研究方面获突破 (09-11) 人民网-人民日报:我科学家取得突破性成果将有助水稻优化设计育种 (09-11)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所程式华所长来我省考察项目联合示范点和院高安基地 (09-09) 中国新闻网:浙江早稻单产位居中国第一 创历史新高 (09-09) 农民日报:培育超级稻新品种稳粮增产又增效 (08-28) 央广网:天气恶劣致各地农业生产受阻 专家就稳生产提出建议 (07-29) 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军一行到我院考察指导工作 (07-26) 浙江日报: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朱德峰——勇于创新,水稻机插又快又好 (06-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