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翟虎渠博士:基因资源研究要做到“上天入地” |
作者:范建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5-8-25 8:27:40 (原作发表时间: ) |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理事会理事长、管理委员会主任翟虎渠博士在日前召开的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暨理事会指出,对于解决国家重大难题和挑战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来说,基因资源研究要做到“上天入地”。“上天”就是要做好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入地”就是要尽快出好的品种。中国农科院目前已在棉花品种的选育上国内领先,今后5年的目标是小麦出品种,要与国内发展较好的育种单位合作,争取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25位中外顶级农业科学家和科技部、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领导出席。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旭副院长主持了学术报告会。 重大科学工程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万建民博士介绍了主要研究方向。“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在国家粮食产量多年来未取得重大突破,应国家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而建立的。经4年的建设与研究,已建立水稻、小麦与大豆的核心种质;克隆与鉴定了一批农作物抗逆、抗病虫的新基因;矮败小麦及其轮回选择育种体系的构建与利用,培育了一批高产与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三个高抗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近100万公顷;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培育了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新品系;获得20多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600万公顷,使农民增收15.6亿美元;培育出两个抗虫三系杂交棉新品种;获转基因抗黄、枯萎病棉花新品系9个。获转基因抗白叶枯病杂交稻组合“抗优97”。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Gurdev.S.Khush博士说,中国农科院在基因组学及蛋白质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联合国内外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骨干力量按照不同作物建立全国大的育种协作网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JohnInnes中心植物基因组学专家MikeD.Gale博士提出,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考虑,主要作物或大作物发挥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如何保持主要作物和小作物研究投入上的平衡也很重要。 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水稻遗传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StevenD.Tanksley博士建议基因组学基础研究涉及的五大作物要加强合作,明确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博士认为,应该在国内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技术共享。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国外的科学家来此开展工作。他还强调要加强媒体宣传,以提高重大工程的认知度。 国际著名的水稻分子生物学家、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矢野昌裕博士认为,中国的重大科学工程已拥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和人才梯队,要紧紧围绕中国农业生产上的问题开展工作,不要只注重基础研究而忽视了农业应用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在发言中强调要加强小作物的研究力量,建议对起源于我国的传统的禾本科和豆科小作物的研究予以高度重视。并希望重大工程要提高对全国农业生产的辐射性作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希望尽快解决原始材料和遗传材料的提供利用,使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北京大学朱玉贤教授也认为重大工程的研究方向布局在总体上是符合国家的中长期发展需要的,棉花是农科院的主打产品,加强农作物育种应长期重视。中国农科院范云六院士认为,育种工作应该联合全国各家育种单位来做,重大工程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育种理论和方法。中国农科院庄巧生院士建议组织一个全国性的小麦研究协作网,进一步加强小麦研究工作的力度。董玉琛院士再次强调了加强谷子、高粱、燕麦等小作物资源收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国际合作以获得国外的品种资源。黎志康博士也指出重大工程要通过国际范围内的材料交换来丰富我国的育种材料。 科技部基础司张先恩司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院士、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副司长等领导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范云六、贾继增、辛志勇、黎志康、郭三堆等学术委员还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浏览次数:168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更多相关...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