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技术推广 > 正文 | 字号选择: |
双季水稻生产可望采用轻型种植模式 |
作者: |
出处: | 发布时间:2003-8-7 11:11:45 (原作发表时间:2003年8月6日) |
安徽农委组织全省各地负责水稻生产的专家、领导,在芜湖市南陵县九连乡举行双季稻生产现场会,推广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与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创建的“早晚兼用、双季直播”水稻轻型种植模式。 在刚刚下过雷暴雨的水稻田里,四位农民身背小型播种机在田里轻松地播种。刚萌动的种子随着播种机弯管的气流,经喇叭型喷嘴均匀地喷射到田里,十几分种时间就完成了两 亩地晚稻的播种任务。 一千多年来,水稻种植一直沿袭翻地、做田、育秧、插秧等模式,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双季稻区,“双抢”时,稻农顶着烈日,面朝黄泥背朝天,极为辛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花大力气解决水稻轻型种植问题,插秧机的应用、抛秧技术的引进等等,减轻了稻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上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发明了早稻直播技术,即直接把稻种撒进农田,而不必进行育秧、分秧、插秧的种植技术。但是,晚稻直播技术迟迟不能突破,原因是水稻自身杂草化问题。目前的水稻收获手段都会使一定量的谷物脱落到大田中,在直播稻田中,早季脱落的谷粒会长成晚稻的杂草,严重影响水稻品种的商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早、晚稻采用同一品种,也就是说要培育出能够“早晚兼用”的新水稻品种。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与芜湖市星火农业实用技术研究所就此课题展开了合作,用离子束诱变技术选育“早晚兼用、双季直播”水稻新品种。新品种必须满足耐春寒、生育期适中、休眠期短、非光温敏感型、米质优等一系列要求。从1997年起,等离子体所将这一课题列入他们承担的“九五”和“十五”国家攻关项目,历时七年十三季,育成代号为1139-3的水稻新品系。经芜湖县两千亩双季直播三年五季生产示范,单季均产在500公斤左右,米质达到部颁一级米标准。今年7月14日,芜湖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其早季成熟稻谷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亩产超过500公斤。 这种“早晚兼用”型水稻新品系“双季直播”技术,是水稻种植技术的重大革新。据课题负责人程太平介绍:这种技术不仅减轻了稻农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效益。几年推广种植表明,采用1139-3水稻新品系双季直播,早晚两季亩产值在1100元左右,获利700元,配以机械化收割,一个稻农可耕作50亩。
(浏览次数:448)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