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题
  首页 > 实用技术 > 肥水管理技术 > 施好水稻“三肥”防止产生肥害  
施好水稻“三肥”防止产生肥害 
作者:
来源:见觚钿
发布时间:2005-8-19 8:44:17
  
  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生产实践上,由于对施肥技术把握不好,常使水稻遭致肥害,其症状有的表现僵苗滞长或者停止生长;有的秧苗旺长,无效分蘖急剧滋生,导致贪青晚熟;有的秧苗长势荫蔽,诱发纹枯病或稻瘟病等病害。发生肥害的稻田,轻者造成减产,重者使秧苗翻耕改种。

  为了充分发挥水稻的施肥效应,除了施足基肥外,在追肥上必须施好“三肥”,即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水稻施肥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因子和栽培条件等诸项因素来通盘考虑,灵活应用。水稻对肥料的需求表现在营养时期、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如早稻生育期短,需肥量相对要少,施肥要早而集中。中稻、晚稻生育期较长,需肥量大,强度大,则应增加追肥次数,提高追肥比例。水稻氮、磷、肥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出现在三叶期,有时氮、钾的营养临界期还出现在幼穗分化和幼穗形成期。水稻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出现在长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阶段,也是需肥的关键时期。

  据研究,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6-2.5公斤,磷。0.8-1.2公斤,钾2.1-3.0公斤。三要素的比例为2:1:3。

  了解水稻需肥规律和特性后,就应分期进行合理追肥。

  一、早施分蘖肥。从移栽至幼穗开始分化前的追肥叫分蘖肥。分蘖肥要求追施时间早、数量足,一般分蘖肥的用量占追肥总量的50-60%。因为,分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营养的第一高峰期,又由于水稻生育前期气温、水温、土温都较低,养分释放慢,追肥量太少难以满足水稻对养分的需要。只有早施才利于水稻早分蘖、多分蘖,降低分蘖节位,为争穗长、粒重创造条件。分蘖肥在水稻栽后7-10天施用,每亩施用尿素5-7公斤。底肥不足的可适当增施,但不能盲目过量追肥,以防疯长。

  二、巧施穗肥。从幼穗开始分化到抽穗以前的追肥叫穗肥。也是氮素吸收的第二个高峰期。施好穗肥能保花增粒,促进穗大粒多。并能防止贪青、倒伏。在技术上要做到几点,一是地力好、底肥足、分蘖多的田不施;二是早晨叶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叶色淡黄的要施;三是阴雨天不施,晴天抢施。施用时间为水稻圆杆期。亩施尿素3-4公斤,并配施少量磷钾肥,每亩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

  三、酌施粒肥。抽穗后的追肥叫粒肥或壮籽肥。粒肥能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增进粒重。但要注意的是,苗不黄的不施,阴雨天不施,有病害的田不施。要选择晴天下午喷施1%的尿素溶液,或1:500倍的惠满丰活性液肥,每亩50公斤。对于已发纹枯病、稻温病的稻田,要选用劳•K素植物生命肤、菌核净、异稻瘟净、纹枯净、农抗120、消菌灵等农药防治。
  
  来源:湖北科技报。
(浏览次数:)
 
上篇文章: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下篇文章:
打印 |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