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文献 > 著 作 > 正文 字号选择:
稻作科学原理(附目录)
作者:见正文
出处: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12-14 8:23:35 (原作发表时间:1984年月)
    本书是吉田昌一博士为发展中国家年轻的水稻科学工作者撰写的教科书,内容丰富,反映了世界上近年水稻科学的进展,写作深入浅出,很有特点,可供不同水平的读者阅读参考。值得向我们水稻科技工作者和农业院校师生介绍。
    吉田博士长期担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植物生理系主任,是国际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他在本书中不仅着重阐述水稻生理,特别是高产生理,而且还结合介绍其他有关学科的水稻知识,有利于读者获得较完整的科学概念,并在生产实践上加以应用。
    本书是吉田昌一著、厉葆初译、游修龄校;由1984年8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附:目录

第一章 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第一节 稻的一生概述

第二节 种子和发芽
    一、形态
    二、休眠
    三、发芽

第三节 秧苗
    一、发芽和出苗
    二、叶子的计数
    三、种子贮藏物与秧苗生长
    四、影响秧苗生长的因素

第四节 叶
    一、形态
    二、单片叶子的生长
    三、群体叶子的生长
    四、各叶的机能

第五节 茎秆
    一、形态
    二、节间的伸长
    三、与倒伏有关的茎秆性状

第六节 分蘖
    一、分蘖模式
    二、分蘖、叶和根的同步生长

第七节 根
    一、形态
    二、根与地上部的关系
    三、单根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四、老根和新根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五、根系对水和养分的吸收
    六、根的长度和密度的测定
    七、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的特性

第八节 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的阶段发育
    一、对光周期的反应
    二、对温度的反应

第九节 穗(圆锥花序)
    一、形态
    二、抽穗前幼穗发育概况
    三、如何确定生长中穗的发育期

第十节 抽穗和开花
    一、小穗(颖花)的形态
    二、抽穗
    三、开花

第十一节 灌浆成熟
    一、成熟与衰老
    二、单颗谷粒的生长
    三、全田谷粒的生长

第十二节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一、产量
    二、收获指数和谷草化
    三、产量构成因素

第二章 气候环境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产稻地区

第二节 气候的效应

第三节 温度
    一、物理方面
    二、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
    三、适中温度对生长和产量的效应
    四、气温与水温
    五、低温障害
    六、高温障害
    七、温度与养分供应间的互作

第四节 太阳辐射
    一、物理方面
    二、不同生育期的太阳辐射需要量
    三、太阳能的利用
    四、最高潜在产量的估算

第五节 雨量与田间水分的关系
    一、蒸腾与生长
    二、需水量
    三、水的来源:降水
    四、水的丧失:蒸发蒸腾和渗漏加旁渗
    五、蒸发蒸腾作用
    六、潜在蒸发蒸腾的概念
    七、蒸发皿蒸发
    八、简化能量平衡法
    九、Penman方程式
    十、Thornthwaite法
    十一、Van Bavel法
    十二、水量平衡
    十三、缺水对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十四、水过多对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第六节 温带地区和热带的年生产力

第三章 水稻的矿质营养

第一节 土壤渍水与水稻营养

第二节、对渍水土壤的适应性
    一、氧的输送
    二、根的氧化力
    三、根际的还原作用与特种的发育
    四、元氧呼吸
    五、铁拒斥力

第三节 土壤中养分的有效度
    一、土壤养分怎样到达植物根中
    二、土壤溶液和培养液中的养分浓度
    三、养分有效度的动力学

第四节 养分的吸收
    一、主动离子吸收
    二、主动离子吸收的力能学
    三、硫化氢和温度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四、选择性离子吸收
    五、不同生育期的养分吸收
    六、养分的带走

第五节 矿质营养与分蘖

第六节 矿质营养与光合作用

第七节 氮
    一、缺氮的发生
    二、氮素的形态
    三、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
    四、氮素营养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五、部分生产效率
    六、幼穗分化期的氮素追肥
    七、肥料氮生产稻谷的效率
    八、稻谷产量与需肥量

第八节 磷
    一、缺磷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磷
    三、部分生产效率
    四、水稻品种在缺磷土壤上的表现

第十节 锌
    一、缺锌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锌
    三、碳酸氢盐和有机酸对锌吸收的影响
    四、稻株临界含锌量
    五、水稻品种在缺锌土壤上的表现

第十一节 铁
    一、缺铁和铁中毒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铁
    三、缺铁
    四、铁中毒
    五、水稻品种在缺铁和铁毒土壤上的表现

第十二节 锰
    一、缺锰和锰中毒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锰
    三、锰素营养的特点

第十三节 流
    一、缺硫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硫酸盐
    三、硫的天然供应
    四、不同生育期的临界含硫量和临界氮/硫比(N/S)

第十四节 硅
    一、缺硅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硅
    三、硅的功能
    四、硅和氧营养的相互关系
    五、决定是否需要施硅的标准

第十五节 硫化氢
    一、硫化氢中毒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硫化氢
    三、水稻品种间对硫化氢毒性耐力的差异

第十六节 有机酸
    一、有机酸中毒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有机酸
    三、有机酸中毒的模式

第十七节 碘
    一、碘中毒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碘
    三、稻株对碘中毒的反应

第十八节 盐渍度
    一、盐渍化的发生
    二、土壤溶液中的盐类
    三、盐渍化为害的生理特征
    四、临界盐渍度水平和品种间耐盐力的差异

第四章 营养失调

第一节 营养失调与生理病害

第二节 营养失调的发生
    一、营养失调的原因
    二、可见症状
    三、氮素反应

第三节 诊断技术
    一、可见症状
    二、植株组织分析
    三、土壤分析

第四节 诊断的鉴定
    一、叶面喷洒技术
    二、温室试验
    三、田间试验

第五节 营养失调节的矫正措施
    一、农艺方法
    二、土壤改良
    三、品种改良

第六节 亚洲国家水稻的营养失调

第五章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概述
    二、水稻光合作用的特点
    三、作物群体光合作用
    四、临界叶面积指数和最适叶面积指数

第二节 呼吸作用
    一、生长与呼吸作用
    二、生长效率
    三、生长和维持呼吸的生理探讨
    四、生长和维持呼吸的生物化学探讨
    五、作物产量的生物能量学

第六章 水稻植株特性与产量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热带水稻试验田的产量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低产的

第二节 新的热带高产品种

第三节 株型概念
    一、概念的发展
    二、矮而硬的茎秆
    三、挺立的叶子
    四、强的分蘖力

第四节 生育期

第五节 植株性状间的联系
    一、叶的吸收系数及植株性状
    二、株高与收获指数和对氮素的反应
    三、全生育期与收获指数
    四、全生育期与株高

第六节 水稻品种形态特征的变化

第七节 品种性状在不合适条件下引起的改变
    一、株高
    二、叶的角度
    三、分蘖力
    四、植株相反性状的利和弊

第七章 水稻产量的生理分析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积累对谷粒的贡献

第二节 灌浆结实期间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一、各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二、单位地面积总粒数
    三、结实率
    四、粒重

第四节 不同技术水平下稻谷产量的比较
    一、技术改变了,产量也随着改变——日本的经验
    二、全国平均产量、农试场记录和最高产量的比较

第五节 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一、高产的生理要求
    二、土培与水培
    三、农艺管理措施
    四、高产技术实例

第六节 限制目前产量水平的因素

(浏览次数:4089)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附目录)  (2004-12-10 9:31:02)
2000年稻作展望(附目录)  (2004-12-10 8:40:45)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附目录)  (2004-12-9 10:38:44)
产量区域试验统计分析(附目录)  (2004-12-8 10:04:07)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附目录)  (2004-12-6 8:59:47)
几种一年生作物生长的生态生理过程模拟(附目录)  (2004-12-3 14:39:35)
武陵山区水稻高产途径及技术(附目录)  (2004-12-3 13:37:47)
水稻旱育宽行增粒栽培技术(附目录)  (2004-12-3 10:47:17)
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技术(附目录)  (2004-12-3 10:15:04)
植物三级生长(附目录)  (2004-12-2 10:24:04)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