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首页 > 传媒扫描 > 农民日报:秸秆“变”基质环保又增效 | ||
农民日报:秸秆“变”基质环保又增效 |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07 |
||
5月下旬,初夏的黑龙江省宝清县,还有一种宜人的凉爽。这里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研究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技术现场会将在这里召开。 随着插秧机缓慢向前行进,秧苗被快速轻巧地一株株插进水田里,秧苗间隔均匀,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看,都很整齐,这也得益于东北地区土地的平坦。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要保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就成为了摆在农业科研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金千瑜告诉记者,我国从1977年开始从日本引进水稻机械化技术,但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并不成功。2004年农业部成立“水稻机械化专家组”,2006年成立“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推广,2014年我国水稻机插秧面积近1.8亿亩。 水稻机插秧,育秧是关键。目前水稻机插育秧主要采用盘土育秧,取土则成为了育秧盘土的首要问题,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了解,大量取土将破坏农田或林地土壤的耕作层,每1500亩机插秧约破坏1亩农田或林地耕作层土壤;其次,育秧床土的取土要经过晒干、粉碎、过筛、调酸、防病虫草害以及运输、储存等环节,本来为了节省人力的机插秧,反而在育秧环节耗费更多的人工。第三,床土并不是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可能造成秧苗的参差不齐。最关键的是,年复一年的育秧取土将可能导致“无土可取”的局面。 水稻机插秧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育秧的取土难题,金千瑜和他的团队研发了无土育秧基质,即选取不同作物秸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为基质的主要成分与构架,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质材料以及营养元素、天然保水剂、膨化剂、粘结剂、促根剂与灭菌剂,作为育秧基质。在宝清县的示范基地的育秧大棚中,可以看到使用无土基质育秧的秧苗整齐均匀,根系盘结性好,卷在手中感觉很轻,一盘1.1斤左右,加上秧苗3~4斤。 “重量轻便于运输和管理,大大减少劳动强度,此外无土基质采用秸秆作为原料,一般就地取材,可以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并降低基质生产成本。”金千瑜说。此外,由于添加了营养成分和母剂,可以有效供应充足的养分,整个育秧期间无需养分管理,并且不易发生青枯病、立枯病等病害。 在一片已经完成插秧的水稻田,秧苗长势良好。团队成员曹小闯告诉记者,无土育秧基质非常适合工厂化育秧,和传统的取土育秧相比,省去了大量人工环节,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南方各稻区大规模生产应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 “宝清县作为北方研究中心,已经经过了三年试验示范,技术稳定,效果良好,下一步我们准备将这一技术在北方地区推广使用。目前大概1元一盘,35盘就可供一亩地的育秧,和人工取土的费工费力相比,这个价格还是很有优势的。”2012年开始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的广西瑞特集团负责人徐家强告诉记者。 和南方地区相比,北方稻作区有自己的特点,气候是一方面,秸秆的品种又是另一方面,目前无土育秧基质已经有十几种配方,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作物生长。“基质粉碎的力度要经过反复试验,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取得透气性和保水性的平衡。”金千瑜说。 来源: (浏览次数:
)
|
||
上篇文章:科技日报: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 — 专家呼吁警惕稻田杂草高抗药性风险
下篇文章: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研究员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湖北大学:程式华:我国水稻产业发展新态势与技术策略
中国新闻网:新技术有望让水稻实现高锰低镉 农民日报:一块水稻田里的“两减两增” 浙江种业: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家一行来遂调研杂交制种 中国科学报:程式华:创新工程助水稻所腾飞 The Nation:Sino-Pak rice research centre opened at ICCBS THE NEWS INTERNATIONAL:Pakistan's first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re opens at ICCBS 中国科学报:无土亦闻稻花香 科技日报:杂草“吃掉”10亿人口粮 — 专家呼吁警惕稻田杂草高抗药性风险 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胡培松研究员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