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首页 > 传媒扫描 > 中国新闻网:2019中国科技高光时刻:克隆杂交稻种子 海上发射火箭 | ||
中国新闻网:2019中国科技高光时刻:克隆杂交稻种子 海上发射火箭 |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23 |
||
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时速600公里的国产高速磁浮列车即将“起飞”,被誉为 “新世界第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开门迎客,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 2019年进入倒数计时,回顾这一年,紧盯国际发展前沿、聚焦国计民生关键问题,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斩获重大创新和突破,在世界科技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下面,就跟随记者一同回味令人振奋的高光时刻。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王克剑介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5%;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约250万吨,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这项工作证明了杂交稻进行无融合生殖的可行性,是无融合生殖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是说。 说到杂交水稻的持续攻关,就不得不提到“90后”的袁隆平。9月24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的“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上,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测产的最终结果,成为袁隆平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贺礼: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过了袁隆平院士的“及格线”。 值得一提的是,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造福全世界。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最大国际农业科技扶贫项目“为非洲和亚洲资源贫瘠地区培育绿色超级稻”,4月2日在京结题。项目实施11年来,高效培育出一大批高产、多抗(抗旱、耐盐、耐淹、养分高效等)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在亚非18国推广新品种78个、612万公顷,使160万农户收入显著增加;同时,完成了代表水稻科学研究前沿的“3000份水稻基因组计划”,助推水稻从常规育种走向分子设计育种的技术革命。 2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略) 3 中国技术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创多项“世界之最” (略) 4 海射首秀 中国火箭解锁发射“新姿势” (略)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略)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略) 7 零的突破 民营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入轨 (略) 8 国际领先 “天河二号”算出量子霸权标准 (略) 来源: (浏览次数:
)
|
||
上篇文章:浙江新闻:视中人·2020约会院士丨胡培松:二十余载只为优质稻米
下篇文章:杭州网:喜报!浙江两位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 他们是谁?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江山信息网:确保餐桌上的安全
新华网: Major rice research platform to be built in northeast China 科学网:北方首个国家级水稻重大科研平台转入建设阶段 人民日报:31家中央驻浙单位联合捐赠,助力抗疫一线 浙江日报:潜心育种36载,他用基因技术定向培育高产优质米 钱前:水稻“密码”破解者 新华网:Interview: Pakistan should seize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China's scientific advancement: Pakistani scientist 浙江新闻:视中人·2020约会院士丨钱前:水稻生命密码的“破解者” 浙江日报:俯首田间二十余载,只为国人吃得更香更安全——胡培松:稻花香里说丰年 浙江新闻:视中人·2020约会院士丨胡培松:二十余载只为优质稻米 杭州网:喜报!浙江两位科学家当选中科院院士 他们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