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历时7年,协作完成的“苏北稻区大螟发生规律及其控害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苏北稻区大螟防治策略。该成果日前通过了省科技左组织的专家鉴定。 水稻大螟是苏北稻区的一种常发性次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大螟危害日趋严重,三代大螟危害自然白穗率平均达8%,严重田块达30%以上。从1995年开始,沿海所组织3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查明,大螟以在稻桩中越冬为主,少量在麦子等越冬作物根部越冬。一般年发生3代,高温年会发生4代,一代虫源以稻田外寄生为主,二代、三代危害水稻,主害代为三代,常年卵孵高峰期在8月下旬。在明确了大螟主害代危害损失率和药剂防治指标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制定“狠压基数,主攻三代,护穗保丰收”的综合防治策略,首次示范应用新农药米满、阿维菌素防治大螟,确定每亩稻田承受上代残留活虫量是二代期中籼、中粳分别为18头、87头;三代期中籼、中粳分别为20头、98头。如水稻破口期落在螟卵盛孵期以外则不需防治;如水稻破口期落在螟卵盛孵期内但早于卵孵高峰期,以水稻破口期作为首次施药适期;如水稻破口期迟于卵孵高峰期,则以卵孵高峰期作为首次用药适期,且首次用药后5天仍未齐穗的稻田需再用药一次。 通过农业防治与科学用药相结合,有效地控制了苏北稻区大螟的危害程度,将三代大螟的危害率由5%-10%压低到1%以下。据统计,1999-2001年,该研究成果在盐淮两市累计推广1850万亩,应用覆盖面积达85%以上,新增社会效益5亿多元。
(浏览次数: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