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稻米经济 > 正文 | 字号选择: |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隐患及对策建议 |
作者:田野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6-25 14:50:27 (原作发表时间: ) |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耕地大幅度减少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到2003年8月,我国耕地总量仅有18. 89亿亩,人均1.47亩,仅占世界人均5.5亩的26.7%;在15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666个县人均耕地 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的警戒线。耕地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流失十分严重。据统计, 1980年以来,全国净减少耕地9000多万亩,近几年耕地减少的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净减少1000万多亩。建 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2.7亩,每亩耕地养活0.37人。2000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58亩,每亩耕地要养 活0.64人。导致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挤占耕地;二是农村工业遍地开花浪费耕地; 三是开发区“开而不发”荒芜耕地;四是农业结构调整改变耕地;五是荒漠化、盐碱化吞没耕地;六是退 耕还 林、还草、还湖减少耕地。目前,全国耕地锐减的势头还在进一步发展。据估计,在21世纪头20年 ,我国耕地可能还要净减少1亿多亩,人均耕地面积将由目前的1.58亩下降到1.2亩左右。历史经验证明 ,我国要保障粮食安全,最低必须保持19.2亿亩的耕地总量底线,否则粮食生产与需求形势将会 发生逆转,出现供不应求,甚至导致大范围的饥荒。耕地大幅度减少,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对粮食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越来越 多的农民不愿意种植粮食,要么进城打工、经商,抛荒耕地;要么从事兼业经营,粮食生产副业化;要么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放弃粮食生产,从事林果业或养殖业。近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2001年为 15.91亿亩,已降到16.5亿亩的粮食面积警戒线以下。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直接导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1999年—2001年粮食累计减产5965.8万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粮食价格持续下跌。 19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谷贱伤农”,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农民负担沉重。据笔 者在湖北农村调查,绝大多数地区农民亩平负担都在100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0元,接近300元。由于 种粮的纯收益大大低于经商、务工的收益,农民普遍对粮食生产失去了兴趣,对农业、农村失去了信心。 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一方面会扩大粮食供需缺口,加剧粮食总量矛盾。我国人口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2030年前后将达到16亿左右。根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预测,2010年人均粮 食消费390公斤,消费总量5.4亿吨;2020年人均消费粮食约400公斤,粮食消费总量6亿吨左右,即比现 在净增加粮食约1亿吨。粮食产量减少与社会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近期虽然可以 动用存粮满足社会需求,但我国库存粮食毕竟有限,去掉陈粮最多只能维持一两年。另一方面会导致粮价 暴涨,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危及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消费。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1985年、1988年一 1989年和1993年一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粮食减产,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1999年 以来粮食产量下降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事实上,全国粮油价格从2003年10月中旬开始出现上涨 ,并带动肉、蛋、豆腐等商品价格上涨,已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粮价暴涨无疑会削弱低收入阶层的粮 食购买能力,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三)农业水利设施脆弱 我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设农业水利设施,改善粮食生产的环境,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农田灌溉面积达到7.4亿亩,供水能力达 到5000亿立方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但是,近二十多年来对农业水利投资重视不够,欠 账较多。据统计,1980年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4.47%,以后逐年大幅下 降,1994年最低降到0.88%,1998年一2001年虽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到3%,未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 的水平。由于投资、投劳不足,我国农业水利工程体系脆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具体表现,一是大量水 利工程年久失修,存在各种隐患。二是江河的防洪能力不断下降。大江大河一般只能防20年一遇的洪水, 中小河流一般只能防10年一遇的洪水。三是有效灌溉设施不足。我国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量的38%,超过 一半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平均 每年达到5.85亿亩,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四)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冲击加大 从国外进口粮食,可以间接利用国外耕地等资源,调剂和平衡国内的粮食需求,但若把握不好,也可 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是加深对粮食外贸的依赖程度。我国粮食生产以一家一户 为单位,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小麦、大米等各类粮食价格均比国际市场高,与美、加、澳等产粮大国相 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放开购销的主销区会愿意购买国外质优价廉的粮食,粮食主 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会遇到巨大挑战,相当一部分粮食生产者会转向其他产业,导致国内粮食产量 锐减,从而提高粮食外贸依赖程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对外贸易程度的提高,无疑隐 含着粮食风险。二是使得国内粮食价格信号失灵。在“人世”之后,国内外粮食市场融为一体,粮食价格 信号是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的。即使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小于确保粮食安全的种植面积,由于可 以从国际市场购买到较为便宜的粮食,粮食价格一般并不会上升。因此,国内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不真 实性或“欺骗性”,往往对粮食微观生产主体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或 供过于求,从而进一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为粮食安全埋下隐患。 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用最严格的手段保护耕地 1.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业占用。首先,要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可考虑修改《土地管理法》, 将大规模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集中到中央政府;将小规模用地的审批权限,控制在省(市、区)政府一级 ,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以中央管理为主的耕地管理机制。各项建设用地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 程序报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建设项目,郡不得批准用地,坝目 不得开工建设。其次,要严格控制城市(镇)建设和乡镇用地规模。城市(镇)建设用地应充分挖掘现有潜 力,尽可能利用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企业应该向小城镇 集中,相对连片发展,减少对耕地的占用。第三,要加强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一律撤除未经国务院 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并限期复垦还耕。全面清理整顿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包括高尔夫 球场等)用地。严格检查未按审批权限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的用地,属于农田的,限期恢复农业用途。全面 清理整顿乡镇企业、村镇建设、农村宅基地等占用的土地。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首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维持耕地的基本用途,藏粮于地。不准占用基本 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 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要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执行土地的休养生息。要建立耕地地力 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有效保护好基本农田。国家有关部门可考虑制定《土地休耕法》,引导农民合理利 用土地,养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第三,要严格禁止耕地撂荒。如果农民进入城镇和非农 产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要按规定收回其承包权,以避免耕地撂荒。 3.正确处理生态退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实施生态退耕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搞 一刀切,不能刮风,应该掌握好“度”。林业部门提出25度以上的坡地一律全部退耕,15度以上的部分坡 耕地也要逐步退耕,大大超过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退耕指标。可推广贵州等地的经验,将坡耕地 退耕与改造结合起来,将部分经过整治,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15度以上的梯田划人基本农田,对 部分坡耕地实行林、粮、果间作,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客观上节约用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 (平坝)地区的耕地纳入退耕范围。 (二)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1.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粮食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应该对粮食实行保 护价,防止谷贱伤农。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则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则由政府财政补贴 其差额。长期以来,粮价补贴主要补给流通部门;农民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大实惠。今后应将农业补 贴直 接补给农民,由暗补改为明补,由“价内补”改为“价外补”。在补贴依据上,既可以按计税田亩面积补 贴,也可以按实际售粮数量补贴。在补贴操作上,既可以由粮食部门在收购时直接补贴给农民(财政部门 提前将补贴款拨给粮食部门),收购单据分别列明市场收购价与价外补贴,以体现明补;也可以由农户持 收购联单到乡镇财政所或银行结算价外补贴。 2.取消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为15.5%,显然过高。如果把按土地常年产量征收的农业税 换算为按增加值征收,我国农业税率高达45%。按安徽省实施税费改革后的综合税率8.4%换算,我国农 业税税率仍然高达24.4%,远远高于国内工商业17%的增值税税率。鉴于目前很多地方农民从事农业生 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净收益为负数,我国应该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征收农业税的做法,取消农业税,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是弱质产业,受气候、市场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商业性保险公司 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承担粮食生产风险。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两种思 路,一是在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民给予补贴,由国家和农民共同承担保险费用,国家出大 头,个人拿小头。二是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金融机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等。发展粮食生产政策 性保险,可以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粮食生产。 (三)研究和推广农业适用新技术 1.良种技术。总的来讲,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中水稻低30%,小麦低60%,玉米低 35%。故研究和推广良种技术,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发挥我国种质资源丰富,育种基 础较好的优势,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和推广,推进农作物品种的更新 换代。发展优质粮食品种,既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例如, 广东省优质稻每亩纯利润为185.5元,是普通稻的5.5倍;湖南省优质稻每亩纯利润为188.6元,是普通 稻的4.2倍。 2.农业灌溉技术和节水技术。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加之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影响了土 地资源向粮食资源的转换。应该在缺水地区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大相关的基本 投资,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使灌溉水均匀、定时、定量地浸润农作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灌溉 和生产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发展农业生产力。据测算,农业用水有效率提高10%,可以节水 300亿立方米。可见,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在农业灌溉技术和节水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将 大大提高粮食产出水平。 3.植物保护防治技术。目前,各类病虫害不断加剧,影响着粮食生产的进行,必须加以有效控制。 以前主要依靠农药来防治病虫害,这种做法既不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其效果也日益减弱,因为不少病虫 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今后在研究和推广植物保护防治方面,要把基因工程作为重点,利用生物技术改变 物种性能,增强粮食抗病虫害能力,从而解决病虫害问题,不断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粮食购销实行垄断化经营,粮食 市场发育程度低等,必须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引导、调 节作用,促进粮食安全。(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商学院) (浏览次数:74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