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市场流通 > 正文 | 字号选择: |
我国稻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
作者:杨卫路 |
出处:《中国稻米》杂志 | 发布时间:2004-6-9 9:48:28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5月20日) |
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为标志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国农业生产出现新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2003年10月份起,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全面上涨,大豆、小麦、大米价格相继扭转了连续多年低迷行情。这次价格波动既有粮食价格合理回升的因素,也有粮食出现局部供应不足的因素。由于我国曾长期饱受粮食短缺的困扰,粮食市场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引人注意。进入2004年,当玉米和小麦价格趋于稳定后,稻米市场仍波动不止。一般认为,稻米存在的供给问题可能比其他谷物多一些,但要搞清是不是短缺,短缺到了什么程度,则需要对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番分析。 一、因连年减产引起稻米市场局部供需失衡 2003年年全国稻谷产量预计为1.658亿吨,同比减产5%,与1997年历史最高年产量2亿吨相比,下降了17.4%。稻谷产量的减少,导致市场对供应状况的担忧,价格上涨又加重了市场压力。我国粮食生产单元规模小,数量众多,被称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难以前瞻,在市场波动时反应滞后。这也是为什么小农经济在市场波动时总是吃亏,而国家商品供求反复出现畸多或畸少现象的根本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3年我国粮食总需求为4.875亿吨。其中,国内稻谷消费量为1.88亿吨 ,当年产量为1.658亿吨,产需存在较大缺口。在总需求中,食用稻谷消费量估计为1.53亿吨,饲用消费0.21亿吨,其他为工业、种子需求和损耗。当年缺口估计达到2000多万吨,这已经是连续第4年产不足需。 几年来国内消费缺口主要由国家各级库存和农户存粮化解。据2004年4月份农调队数据,我国农户存粮虽比以前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国家库存、农户存粮和少量进口完全可以弥补2003年产量减少造成的缺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区域性分工协作加强。粮食生产在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各地区生产最具优势的农产品,以取得效益最大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市场流通效率提高,使粮食库存数量可适当降到较低水平。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做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全球粮食库存在不断减少。我国在1996年以后,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很快,连年增产,库存爆满。但是谷贱不伤农,农民因增产而减收,是当初始料不及的现象。农民不增收,谈何经济发展和小康?因此,调减产量,消化剩余粮食,降低库存水平,减轻国家负担的决策是正确的。 供给总量减少,虽然未达到短缺水平,但区域间不平衡因素逐渐显露。因而对市场秩序和流通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率先放开市场的稻谷主销区集中在南方,而具有生产优势且有较多乘余的产区集中在北方,如何有效地协调供需,搞活流通成为新的课题。在仓储、运输、分销以及加工的任何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引起局部供求失衡。当然,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有待完善,要达到理想状况还有很长路要走。相信我国粮食流通可以在所遇到的突发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渐走向正轨。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稻谷产量止跌回升已成为必然。但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调整效应滞后,要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同时容易引发持续效应,使滞后发生的效应在后期仍然产生很大的效果,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二、2004年稻米供给虽有缺口,但国内可以自行解决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资料,我国2004年稻谷播种面积预计为28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2万公顷,增幅为4%,稻谷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77亿吨,同比增长1145万吨,增幅为7%。稻谷产量预计提高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因近几年国内粮食产量下降较多,国家开始在政策上鼓励增加粮食产量,给予种粮农民一些优惠政策,同时限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降低了种粮成本,由于这些政策的兑现在时间上对稻谷生产最有利,从而促进了稻谷生产的快速恢复;二是稻米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使稻米种植比较效益增加,使原来弃耕的一部分土地恢复了生产;三是单产水平有望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普及力度较大,采用优质高产品种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分季节和品种看,我国2004年早稻播种面积预计为555万公顷,同比增长15万公顷,增幅为3%,早稻产量预计将超过3 000万吨。2004年北方地区一季中稻及南方地区一季晚稻播种面积预计为1 613万公顷,同比增长52万公顷,增幅3%,中稻产量预计为1.12亿吨,较2003年增长726万吨,增幅达到7%。2004年南方地区双季晚稻播种面积预计为655万公顷,同比增长45万公顷,增幅为7%,晚稻产量预计达到3495万吨,同比增长295万吨, 增幅为9%。 从海关进出口数据看,2004年1-3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5.58万吨,同比增长14%;出口量为70.13万吨,同比增长24.6%。预计全年出口量仍将大于进口。亚洲地区可提供出口的国家主要有泰国、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生产的稻米虽然价格已接近中国市场,但并不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因此大量进口大米的可能性较小。 预计2004年由于生产回升,产量增加,将会使稻谷当年产需缺口缩小至1000万吨以内。 从目前的市场供求形势看,北方大米正源源不断运往南方,夏粮和早稻接新在即,2004年稻谷市场不会出现大范围供应问题。在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市场形势将进一步好转。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所产生的后发效应不容忽视,对2006年可能再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形势应有充分的估计。 三、稻米价格将在较高价位趋于趋定 2003年秋冬季开始的稻谷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粮食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以北京市场为例,2003年10月份普通粳米集贸市场零售价为每公斤2.0元,年末上涨至每公斤2.5元,2004年4月上涨至每公斤3.0元左右,黑龙江产长粒香米价格为每公斤3.4元。这个价格水平基本与1996年4-5月当时的最高价格接近。但那时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与现在有较大差距,现在恩格尔系数已有所降低,社会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提高。因此,可以说,目前的价格上涨是理性的,再上涨10%左右也处于合理的价格水平之内。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种粮食每667亩土地收入约500元左右,种果树每667亩收入在1000元以上,种蔬菜在2000元以上,种中药材在3000元以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萎缩的原因就在这里。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因而需要政府适度干预,在政策上向粮食生产倾斜。 但是什么是适度,什么价位才是适当的,合理的则需要分析。价格是市场供求双方妥协的结果,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种粮农民的收入,收入的高低关系到数亿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合理价格应当保证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保证农民因种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接受。这就需要一个相对来说较高的价位。较高的价位会使种粮成本被全社会分担,较低的价位会使种粮成本较多地被农民自己和国家承担。价格是不断变动的,合理的价格也要因时而异。农民满意,消费者接受,生产和供应有保障,这3点应是合理价格的基本定义。主产省2004年早籼谷收购价已确定不低于每公斤1.4元,预计晚谷和粳谷应高于这个价位,比2003年提高约40%,应当是比较合理的。目前稻米市场价格已趋于稳定,有些地方还略有回落,未来市场粮食总体价格将处于高位稳定的局面。 四、粮食供求的紧张平衡是最佳选择 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产品,稻谷生产无论在农产品中,还是在几个主要粮食品种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大米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品种,江南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中,米和面的比例一般为6:4,北京居民消费也已打破了过去5:5的局面,大米消费已超过面粉。从长远看,我国大米消费增势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保证稻谷的生产能力,稳定稻谷种植面积,促进稻谷科技水平提高,挖掘稻谷增产潜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经济要发展,粮食安全是基础。像日本、韩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宁可舍弃其它产品,对稻米生产则毫不放松。我国人多地少的总体国情,与亚洲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十分相似,应借鉴这些国家的一些做法。即使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这些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也采取积极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从不放松对粮食生产者的支持。 稻米的特殊性之一是不易保存,大量长期储存会使成本逐年增加,品质则逐年降低,形成数量可观的质次价高的粮食。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最佳决策应是使稻谷供求处于紧张平衡状况。这种选择可以保持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使农民乐于生产,并保持居民食用的不是过于陈旧的粮食,有利于充分借助出口机制调节国内市场,有利于稻米产业经济的发展。 保持稻谷供求紧张平衡的措施之一就是降低库存水平,显然这样做有一定风险。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目前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气候的变化经常直接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农产品价格。我国更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之一。基于正常年景的生产来确定粮食库存水平,会使存量过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供应主要还是应当立足于国内解决。这样考虑问题倒不是排斥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是国际市场未必能在中国出现粮食短缺时提供充足的货源。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供求形势的基本判断虽然不够准确,但他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论题背后所隐藏的含义,即没有谁能养活中国,中国只能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供给则是十分正确的。这应当是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粮食供应的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一大贡献。中国粮食出了问题,全世界都会感到恐慌。从这个角度看,西方一些狭隘的经济学家总是妄图向中国多出口一些剩余农产品,并且以世贸规则束缚中国农业发展的做法,实在是鼠目寸光。如果真正要从全球经济角度看问题,就应当把中国农业看作赅界濠虻的一部分,把中国农业的发展看作世界经济的进步。当然,外界如何对待中国,其实并不重要,中国自己制定长期的、可持续应对市场风波的、不过分左右摇摆的农业政策才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及时准确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全面的宏观经济信息,以及对农民收入变化和存粮状况的深入了解。 我国稻米生产在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虽然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稻米生产出现滑坡,但由于稻米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如何使稻米生产保持适度规模。在国家重新调整农业生产政策时,始终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相信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我国稻米供求状况将趋于好转,稻米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浏览次数:1210)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