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谁来养活中国”新解 |
作者:李虎军 |
出处: | 发布时间:2002-4-14 10:11:42 (原作发表时间:2002年4月12日) |
4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显著篇幅发表了华大基因中心有关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论文。这一重要论文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认为人口不断增长的中国将使世界挨饿。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些中国科学家寄希望于农业生物技术。 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激烈争议,许多西方国家在农业生物技术上的研究热情大受影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深受贫困问题困扰的中国则在不断加大投入,目前已拥有除北美以外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力量。 最近,中国科学家不惜耗资1亿元人民币,测定出了水稻基因组的序列。美国《科学》杂志称,这项成果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全球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让穷人的谷物登上全球科学研究的中心舞台,大概是中国科学家对“谁来养活中国”乃至“谁来养活世界”的一个新注解。 2002年4月5日,《科学》以长达14页的篇幅发表了华大基因中心于军博士等人有关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论文。 此前一天,该杂志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极力推介这一“对科学和人类的里程碑式贡献”。专门为一篇论文在中国举行发布会,对享誉盛名的《科学》来说,还是第一次。 实际上,中国科学家半年前就已完成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并首先在国内的《科学通报》杂志上发表简报(见《南方周末》2001年10月21日科学版)。但是,此次发表的论文,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这些内容中,或许最令人惊讶的是,水稻基因总数估计在45000至56000之间,几乎是人类基因总数的两倍。美国华盛顿大学王刚博士说:“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人类自己的基因组如何优越时,至少在基因数目上已经输给了养活人类的水稻。” 科学家们测定的水稻品种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父本“籼稻9311”,在基因数据的分析中,他们对杂交优势机理也有了初步认识。“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找到了很好的基因组合,但带有很大的偶然成分,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华大基因中心杨焕明教授对记者说。 那么,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是否意味着传统杂交育种方式就快过时了呢?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研究员告诉记者,在许多水稻育种专家眼里,水稻基因组序列还是一本难以读懂的天书,传统育种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位置,“目前生物技术只是锦上添花”。 由于水稻是第一种被测出序列的农作物,而水稻的遗传密码将加速改进作物的营养、产量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科学家的水稻基因组成果很快赢来了国外同行的诸多赞美之词。 一位论文评审专家说:“这一里程碑式的论文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科学》执行主编鲁宾斯坦对此表示赞同,他对记者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 当然,这些国外同行的赞美或许有出于礼貌的考虑,但中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的经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科院农业政策中心黄季焜博士介绍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政府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投资已经占全球公共投资的10%;中国有关部门在2001年初宣称,到2005年在农业生物技术上的投资将增长4倍。如果这个计划实现,中国政府在农业生物技术上的投资将占到全球公共投资的1/3。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贾士荣研究员则认为,从技术力量和仪器装备情况看,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已具备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不过,他强调,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仍是两个致命的薄弱环节。在基础研究方面,仿效多,创新少;在开发应用方面,缺乏一种健全、有效的体制。 说到农业生物技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转基因技术,虽然它只是多种农业生物技术中的一种。 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1500万吨转基因大豆,这个数量甚至超过国内的大豆总产量。在今年的“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对中国农产品受到的强烈冲击深表忧虑。 这是大豆的尴尬,也是技术的尴尬,因为中国大豆不论是生产成本,还是含油量都不如美国大豆。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中国在某些转基因作物品种,如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美国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抗虫棉推广者,惟一能够与之抗衡的是中国创世纪转基因公司。创世纪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与对手厮杀,在印度市场上也将进行竞争。去年10月的深圳高交会上,创世纪公司与印度Nath集团签订了转基因抗虫棉的合作研发协议,这也是中国首次出口转基因技术。 在转基因水稻方面,有多家机构在开展研究工作。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大年研究员于1996年在世界上率先开发出抗除草剂转基因杂交稻,目前这种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的前期工作,正在等待政府部门的批准。 7年前,黄季焜博士曾经利用经济学理论反驳过布朗的观点,并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他告诉记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大大增加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以更有力的证据来反驳布朗的观点。 但是,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国内仍然存在着不少争议,这可能需要更多公正和自由的公开讨论。 另外,许多人担心,即使转基因作物目前看来是安全的,几十年后出现问题怎么办? 对这种担心,黄季焜博士举例说,在转基因抗虫棉推广以前,由于施用农药每年导致4万-5万名棉农中毒。“如果一种技术可以解决几万农民的中毒问题,是不是比讨论几十年后的潜在风险更有意义?何况,任何新技术都难以保证几十年以后也是绝对安全的,为什么单单对转基因作物如此苛刻?”如今,选择种植基因抗虫棉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多,这在事实上消除了那些对转基因作物能否在贫穷国家产生作用的疑虑。 去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出版了《有争议的种子———世界粮食安全与转基因作物》一书。这本书中一段很重要的话语是,食品安全不仅仅是食品短缺,或者是资本缺乏,其根本原因是权利缺乏———选择能力的缺乏。 例如,生活富足的人们当然可以选择是不是吃转基因食品,但生活贫困的人们或许需要转基因食品的帮助,那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解决贫困和潜在风险之间谨慎选择呢? 再如,发达国家投身生物技术领域的多是私人公司,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赚钱,不会去关心贫困和饥饿问题,不会为最需要食品但却无力购买的那部分人投资开发新的食品。只有公共资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资金,才可能去考虑贫困和饥饿问题,为穷人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 还有,在某些情况下,公共研究的进展可能促使私人研究做出让步。 就拿中国科学家从事的水稻基因组序列测定来说,尽管此前分别有美国孟山都公司和瑞士辛津塔公司先后宣布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但要么没有公布数据,要么对数据使用加以限制。 而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是由公共资金资助的,其研究数据可以在公共数据库方便地免费下载。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奥尔森称,这将使全球农业研究受益匪浅。 或许是感受到了中国科学家的竞争压力,水稻基因组信息不再“奇货可居”,瑞士辛津塔公司也在同期《科学》发表了研究论文,其研究数据同样可以免费下载。不同的是,中国科学家测定的品种是籼稻,而这家私人公司测定的品种是粳稻。另外,《科学》破例允许辛津塔不将研究数据放在公共数据库,而是放在它自己的网站。 《科学》此举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如果不将研究数据放置在公共数据库,不以这种最佳的方式向公众发布数据,就是在破坏基因组信息存取的游戏规则。 但《科学》主编肯尼迪在社论中辩护说,维护这种游戏规则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生物学家。实际上,只要辛津塔免费发布数据,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能从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身后,有许许多多贫困人口,谁又来为他们制定游戏规则呢? (浏览次数:1352)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