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字号选择:
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作者:高振宇 黄大年 钱前
出处: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12-23 18:44:16 (原作发表时间: )

    植物淀粉体是由高度有序的葡萄糖多聚体构 成的半晶体质体,植物淀粉贮藏在淀粉体中,谷 类作物的胚乳淀粉在淀粉体中加工合成。淀粉根 据结构差异,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 前者由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为线性多聚糖; 后者由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是 具有分支的多聚糖,约占淀粉组成的70%~80% (French,1984)。

    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和含量与作物的品质有 关,具相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果实和种子,支链淀 粉结构不同,品质也有差异。如缺乏中等长度葡 聚糖链分支的支链淀粉的水稻,作为稻米蒸煮品 质指标的糊化温度降低(Umemoto等,2002)。而品 质是针对果实和种子的用途而定的,如作为食用 的稻米,一般要求支链淀粉含量高(籼米 77%~83%,粳米82%~86%),质地软,食味较 好;而制作米粉罐头或耐贮糕点,往往需要直链 淀粉含量较高,以利于加工和贮藏。品质育种的 目标是通过对淀粉生物合成这一复杂过程的充分了 解,实现对淀粉成分及其结构的精细调控,满足 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种不同需求。因此,对 植物支链淀粉合成的生化途径及其基因的研究是应 用基因操作手段改良品质和提供新型淀粉原料(支 链淀粉结构改造)的科学基础。

    消费者和加工者最终所关心的是淀粉功能, 而淀粉结构决定了淀粉功能,参与支链淀粉生物 合成的酶又控制着淀粉最终结构。所以要实现淀 粉结构的改造,拓宽淀粉的应用领域,就必须建 立起淀粉精细结构与酶学和遗传学的联系。

1 植物支链淀粉的结构

    植物支链淀粉是由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 键和α-1,6-糖苷键共同连接形成的有序分支的多聚 物,处于分支点上的葡萄糖残基占整个支链淀粉 的5%左右。支链淀粉中没有分支的葡聚糖链称为 A链,A链以其还原端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在B 链上,B链指支链淀粉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支的 葡聚糖链。因此支链淀粉分子只有一个还原性末 端分子,含该末端的链称C链,而侧链上的末端 均属非还原性末端。

    在淀粉粒中,支链淀粉支链的非还原端与颗 粒表面垂直,呈放射状排列,形成晶体层和无定 形层交替排列的9 nm的周期性半晶体结构(Calvert ,1997)。晶体层由同一分支簇内相邻的A链或B链 间形成双螺旋结构紧密排列而成;无定形层主要 包括松散分支点。支链淀粉的A链和B链都有一 定的长度范围,依不同植物有所不同。分支点也 不是随机的,集中在支链淀粉无定形层和晶体层 的高度分支区。分支簇的形成及其规则排列对A链和B链的长度具有严格要求,支链淀粉结构的 差异又造成了淀粉粒晶体结构的差异;因此分支 簇内精细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物种间、晶种间和组 织间淀粉功能特性的变化,如淀粉粒的膨胀度、 晶化程度等。

2 植物支链淀粉生物合成

    植物支链淀粉主要由4类酶即ADP-葡萄糖焦 磷酸化酶(AG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淀粉分 支酶(SBE)和淀粉脱支酶(SDBE)来催化合成。 AGP负责提供糖链延伸的原料--ADP-葡萄糖, 在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中均起作用;SSS、 SBE和SDBE则主要参与支链淀粉合成,每一类 酶具多种同工型,如马铃薯SSS根据氨基酸序列 的差异分4种同工型,分别为SSSⅠ、SSSⅡ、 SSSⅢ和SSSⅣ,任何一类同工型活性的丧失都 会引起支链淀粉结构的改变。

    现今,已从多种植物(玉米、水稻、马铃 薯、木薯、豌豆等)克降到与支链淀粉合成相关 的酶基因,这些酶均由核基因组DNA编码(Guan 等,1994;Mizuno等,1993;Larsson等,1998; Salehuzzaman等,1992;Bhattacharyya等,1990)。 从80年代中期开始,AGP和SBE基因相继被克 隆,90年代初首次在豌豆和水稻中克隆到SSS基 因。最近玉米和水稻的SDBE基因也被克隆。支 链淀粉合成中的两类反应是多重簇结构形成的基 础,即分别由SBE催化的α-1,6-分支的形成和SSS 催化的后续α-1,4-链的延伸。同时SDBE的作用 也很重要,SDBE包括异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R 酶),它可去除多余的高度分支区以外的不正确位 置上形成的α-1,6-糖苷键。目前SBE、SSS和 SDBE已成为植物支链淀粉研究的重点。

2.1 淀粉分支酶

    SBE有多种同工型,根据氨基酸的同源性可 将它分为两种:A型和B型。SBE的催化作用具 底物特异性,B型SBE(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的 SBEI)对转移较长分支的糖链催化活性高,以直链 淀粉为底物时活性明显高于A型;A型SBE(水稻 的SBEIIa和SBEIIb、玉米的SBEIIb及马铃薯的 SBEII)则相反,催化转移较短分支的糖链或以支 链淀粉为底物时活性相对较高(Smith等,1997)。两 者均可被磷酸盐激活。SBE特定结构域的分析结 果表明,SBE的C-端可能决定对底物的专一性和 催化活性,N-端决定转移的寡糖链的长度,这无 疑向SBE的催化中心只位于酶中心的传统概念提 出了挑战(Kuriki等,1997)。

    对水稻ae突变体的生化分析显示,由于 SBEIIb基因的突变,特异性地改变了胚乳支链淀 粉的结构,聚合度(DP)=17的短链减少,尤其是 DP8~12的糖链。其它酶如SBEI、SBEIIa、 AGP、SDBE和蔗糖合酶活性均不变,因此, SBEIIa和SBEI不能替代SBEIIb的作用(Nishi等, 2001)。SBEIIa虽与SBEIIb活性相仿,占水稻胚 乳总SBE活性的15%~20%,但突变体支链淀粉链 长分布却不受影响。这并不意味着SBEIIa没有功 能,事实上,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当其活性被 抑制时,水稻叶鞘内支链淀粉短链(DP≤10)便显 著减少,而SBEIlb在叶鞘里是不表达的,玉米 叶片中也是如此(Blauth等,2001)。所以SBEIIa很 可能在同化器官支链淀粉短链合成中发挥独特功 能。水稻sbe1在发育种子中特异性表达,种子发 育中期表达量最高,表达模式与waxy基因完全一 敛(Kawasaki等,1993),玉米SBEIIa和SBEIIb基 因的表达也受时空调节。

    有关SBE基因的研究在玉米中较深入。通过 一系列玉米的碱基缺失或替换sbe1突变体研究已 鉴定出2个顺式作用元件:-314~-295和-284~ -255,玉米谷粒核蛋白与60 bp片段(含上述2个 元件)相互作用。sbel5'侧翼区含3个G-盒和保守 的启动子序列,其表达受细胞内蔗糖浓度的调 控,-314~-145区起了重要作用。bZIP转录激活 因子mEmBP-1的表达可使sbe1的启动子活性降低 5倍,-227~-220的G盒可能起到调控作用(Kim 和Guiltinan,1999)。小麦SBEI类基因约有lO个拷 贝,大部分定位在第7号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 揭示主效基因位于7D染色体的短臂末端(Rahman 等,1997)。虽然sbe1在水稻基因组是单拷贝,但 以第2内含子作为探针的Southern分析却显示几条 同源序列,因此推测该内含子和转运肽编码区可 能来自基因组其它部分的复制和插入。水稻sbe2 与细菌的糖原分支酶基因同源,而与sbe1的序列 差异极大(Kawasaki等,1993)。粗山羊草(小麦D基 因组供体)的SBEI基因与水稻SBE基因十分相近(Rahman等,1997),玉米和墨西哥类蜀黍的SBE也 具高度同源性。

2.2 可溶性淀粉合酶

    SSS主要分布在质体基质,催化支链淀粉 α-1,4-糖苷键的形成,它有多种同工型。SSSI被 柠檬酸盐激活,加入糖原反应活性最大;SSSⅡ 不依赖柠檬酸盐,在支链淀粉存在的反应体系活 性较高。不同植物组织中各同工型活性不同。豌 豆胚中SSSⅡ是主要的SSS,60%的酶活性与它有 关(Denyer和Smith,1992);而在马铃薯块茎中SSSⅡ 在总活性中仅占15%,其余85%的活性依赖SSSⅢ (Marshall等,1996)。SSS各类同工型在支链淀粉合 成中具有特定的功能。SSSI负责延伸A和B1链, 当达到不适于SSSI催化的临界链长时,转由其它 SSS继续延伸或由SBE产生分支(Commuri和 Keeling,2001);SSSII为支链淀粉晶体构建所必需, 它负责合成支链淀粉分支簇的主要成分——中等 长度的葡聚糖链,对分支簇内短链(A和B1链)延 伸、B2和B3链合成起明显作用,促进晶体层的 形成,影响淀粉的晶体模式(Craig等,1998);SSSⅢ 与SSSⅡ相比,更倾向于合成长的B1和B2链 (DP=25~35)(Edwards等,1999)。只在一个分支簇 内出现的B链称B1链,连接2和3个分支簇的B 链分别称B2和B3链。

    SSSI在不同植物中表达部位有所不同。马铃 薯SSSI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块茎中表达量较小 (Kossmann等,1999),而小麦的SSSI在发育中早 期麦粒的胚乳中特异表达(Li等,1999),水稻的 SSSI则在叶片和未成熟种子中都有表达(Baba等, 1993)。已在水稻、小麦和大麦中相继得到SSSI 的基因组序列(Tanaka等,1995;Li等,1999; Gubler等,2000),其中水稻和大麦基因组为单拷 贝。水稻SSS1的外显子/内含子的组成与waxy基 因不同,此二基因的进化属趋异进化。然而这两 个基因在第6染色体上的位置十分靠近,遗传图 距为5 cM(Tanaka等,1995)。SSSI在不同植物之 间差异不大,因而表明在进化中较为保守。水稻 SSSI前体包括N-端113个氨基酸的转运肽,成熟 蛋白与水稻颗粒结合型淀粉合酶(GBSS)、E.coli 糖原合酶的序列相似性较低,可是某些区域,如 底物结合位点三者高度保守,均包含淀粉合酶和 糖原合酶的ADP-葡萄糖结合位点保守序列——赖 氨酸-X-甘氨酸-甘氨酸(Baba等,1993)。小麦SSSI- D1包含15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结构与水稻 SSS1相似,其编码的多肽与水稻和马铃薯的SSSI 同源性分别为8l%和61%(Li等,1999)。大麦SSSI 含14个内含子,内含子分布与小麦和水稻的SSSI 基因相似(Gubler等,2000)。

    SSSⅡ在贮藏器官内以溶解态和结合态两种形 式存在。小麦SSSⅡ在胚乳发育早期可溶,但在 中后期专一地与淀粉粒结合(Li等,1999);SSSII在 豌豆胚中既呈溶解状态,又可与淀粉粒结合 (Edwards等,1996)。SSSII在不同植物中表达部位 存在差异。在小麦叶片、小花和胚乳中均可检测 到mRNA,其中叶片和发育中后期麦粒表达量较 高(Li等,1999);玉米SSSII在胚乳中特定时间表 达,但在根叶中检测不到。SSSII基因在一些植 物中已相继被定位和克隆。豌豆SSSII基因定位于 rug5位点,在一个突变系中该基因发生碱基置 换,开放阅读框架(ORF)中引入了终止密码子 (Craig等,1998)。Li等(2003)最近利用FISH和PCR 将小麦SSSII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短臂,与定位 于6号染色体短臂的水稻SSSII基因具共线性。本 实验室和中科院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高 振宇等,2003),采用图位克隆法从水稻基因组成功 分离了控制稻米糊化温度(GT)基因ALK,分析得 其编码SSSII的同工型酶。

    SSSII基因在许多植物中同源性也较高。如 玉米胚乳中存在SSSIIa和SSSIIb两种同工型酶, 两者包含一个赖氨酸-X-甘氨酸-甘氨酸-亮氨酸 (KXGGL)共有序列,两者的基因与小麦、豌豆和 马铃薯的SSS基因同源性较高(Fisher等,1996)。但 此保守区在水稻的SSSII中并未发现,水稻SSSII 的糖基转移结构靠近蛋白质C-端。在对粗山羊 草、大麦和拟南芥的SSSII基因作序列比对后发 现,虽然内含子大小不一,内含子-外显子结构 却具有保守性,说明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分化之前淀粉合酶基因就已存在(Li等,2003)。 SSSII基因突变对其它淀粉合成酶可产生多效性。 玉米突变体dull1(du1)的淀粉结构发生改变是由于 缺失两种淀粉合成酶:SSSII和SBEIIa。研究表 明SSSII N-端包含两个不同的重复区,其中一个 重复区与SDBE的一保守区段相同,N-端的368 个氨基酸与SBEIIa特异结合。因此该基因突变可破坏由SSS、SBE和SDBE构成的酶复合体,进 而影响淀粉的生物合成,即SBEIIa的减少是du1 突变体的次级效应(Gao等,1998)。

    马铃薯SSSⅢ在叶片和块茎的不同发育阶段 表达量基本不变(Abel等,1996),小麦SSSⅢ mRNA在叶片、小花和发育中早期胚乳均可检测 到(Li等,2000)。Abel等(1996)利用反义RNA技术 转化马铃薯,使SSSⅢ减少,引起了淀粉结构的 改变,淀粉粒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共价结合的磷 酸基增多。六倍体小麦胚乳SSS基因超过10 kb, 由16个外显子组成,定位在小麦第1号染色体 上。该基因编码的多肽N-端具有转运肽,C-端 催化结构域中470个氨基酸组成特异性结构域, 包括3个氨基酸重复类似区。转运肽和特异性结 构域之间存在的重复区在小麦和玉米中序列和重复 次数有所不同。该基因在双子叶植物中N-端缩短 且不含重复区。拟南芥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拟南 芥SSSⅢ基因除了N-端之外,外显子结构与小麦 SSSⅢ基因高度保守。说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 植物的SSSⅢ来源于同一原始基因(Li等,2000)。

2.3 淀粉脱支酶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SDBE只在淀粉彻底水解 如种子萌发时起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淀 粉SDBE的两种类型——异淀粉酶和R酶都参与 了胚乳支链淀粉的合成,异淀粉酶催化支链淀粉 和糖原分支的水解,但不作用于极限糊精;R酶 主要作用于极限糊精。证据主要来自对玉米和水 稻的sugary1突变体的研究(Rahman等,1998),异 淀粉酶在支链淀粉合成中起了主要作用,R酶只 起某种程度的补偿作用(Kubo等,1999)。

    水稻胚乳的SDBE控制分支α-葡聚糖的合 成,即支链淀粉、sugary型支链淀粉和植物糖原 3条合成途径。水稻突变体sugary-1的SDBE缺 陷导致高分支α-葡聚糖的合成,形成植物糖原和 sugary型支链淀粉,两者分别存在于水稻胚乳的 内部和外部。对大量相近表型的等位基因突变体 的分析显示,sugary型支链淀粉所含的DP<12的 短链较多,DP13~24的糖链比正常支链淀粉的糖 链少,由于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的改变,使淀粉的 形态和理化特性受到影响。

    异淀粉酶参与支链淀粉的合成。大麦突变体 Risφ17和Notch-2的谷粒积累糖原,与玉米和水稻 的sugary突变体类似,胚乳中异淀粉酶活性也丧 失(Burton等,2002)。转小麦异淀粉酶基因的水稻 sugary1突变体表型得以恢复,胚乳中植物糖原为 支链淀粉所取代,甜胚乳转变为正常胚乳。正常 胚乳的异淀粉酶不但阻止糖原合成,而且决定了 淀粉粒的形式,因为支链链长的分布与淀粉粒大 小具相关性。玉米纯合sugary1突变体胚乳中积累 植物糖原,基因产物SUI为79 kD蛋白质,其序 列与SDBE相似,可水解分支多糖的α-1,6-糖苷 键,从其对底物的专一性表明它属于异淀粉酶 (Rahman等,1998)。为进一步了解异淀粉酶(EC3. 2.1.68)在支链淀粉合成中的作用,科学家研究了 小麦异淀粉酶的组织特异性分布和亚细胞定位 (Genschel等,2002),发现其转录本在生殖器官和 营养器官中均可检测到,在发育麦粒中水平最 高,且绝大部分以溶解状态存在,极少量与淀粉 粒结合。绿色组织中异淀粉酶的存在说明它也参 与叶片淀粉的合成。

2.4 植物支链淀粉合成模型

    Ball等(1996)首先提出了支链淀粉形成的 “修剪模型”:SDBE对分支进行“修剪”,使 之能被有序地组织而形成支链淀粉晶体结构。 Nakamura(2002)利用影响单价水稻突变体和转基因 系研究了单个淀粉合成酶同工型在水稻胚乳支链淀 粉的微细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水稻胚 乳支链淀粉合成模型——两步分支和分支清除模 型(图1)。主要内容如下:

    当前一分支簇内糖链延伸至另一分支簇长度 时,B2或更长链上由SBE催化产生新链。SBEI 在催化分支反应中起主要作用,SBEIIa和SBEIIb 也具一定的功能。大多数分支产生于无定形层, 极少数远离该高度分支区,转移后的糖链由 SSSⅢ或SSSI和SSSIIa延伸。当达到最短分支链 长(DP≌12)后,SBEIIb开始作用产生高度分支(与 前高度分支区位置不同)。少数远离第二高度分支 区的散在分支被SDBE高效水解。SSSIIa在延伸 新形成的短链中起主要作用,而SSSI部分参与短 链延伸,从而形成了新的分支簇。

    在整个支链淀粉合成的进程中,SDBE在修 整分支簇形态中起关键作用,其中错误分支的清 除时机十分重要。因为一旦分支簇形成,错误分 支便很难除去,从而干扰了糖链的正常排列。异 淀粉酶和R酶可有效作用于散布的分支,两者底 物特异性对正确清除长度不同的短链十分有效。 新分支簇形成过程中,相邻分支簇提供了部分分 支,而供体分支簇不变形,从而使每一分支簇的 糖链数目保持一致。这一模型为植物支链淀粉合 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线索。

3 问题和展望

    在基础研究方面,植物支链淀粉的合成还有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支簇结构的决定 因子,包括每一分支簇支链数目的限定因子和分 支簇分支链长的决定因子,目前还不清楚。当链 长达到分支簇末端时,SSS活性下降,SBE作用 增强是一种解释。其次,A链、B1链、B2链如 何形成有待深入研究。链分支、延伸和脱支的酶 反应机理以及歧化酶、磷酸化酶和淀粉酶又如何 参与支链淀粉合成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只负责合 成直链淀粉的GBSS也部分参与支链淀粉合成 (Maddelein等,1994)。如衣藻的GBSS基因被破坏 时,支链淀粉合成所需的长链无法生成,导致水 溶性多糖成分的合成和一种新的结构介于糖原和支 链淀粉间的高度分支粒状物的形成。随着植物功 能基因组学、植物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 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科学的解答。

    应用方面,支链淀粉合成酶基因的研究有利 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Bao等(2002)对56 个糯稻组合的SSSI和SBE基因的微卫星多态研究 显示,所有15个高GT组合都包含SBE-A等位基 因,其中13个属于SSS-B类。这些微卫星标记 可用于MAS筛选出符合需要的水稻品种和组合。

    淀粉的数量和形式决定了产品的质量特性, 如淀粉粒的均一性对于食品和非食品工业来说都具 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淀粉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 淀粉结构组成的改造带来了希望,其中支链淀粉 分支模式和支链长度是淀粉结构改造的主要方面, 日前用自然突变体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双突变 体和突变体的杂交(交互突变体)可产生更多的突变 体表型。如单个突变体(如sugary)可改进功能; 双突变体(如wx/du)可产生新功能,但产量和发芽 率较低;而交互突变体(如wxwx+/++ae)能产生新 功能且使淀粉产量提高。

    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淀粉变异体的研究不 仅对淀粉粒合成的了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 且为植物淀粉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操作打下了基 础。利用活体方法产生的新淀粉类型,收割后无 需化学或酶法处理(如链淀粉分支点的去除、糖链 的水解以及化学修饰)。因而,淀粉生物合成途 径的改造是创造新特性、新应用淀粉的可能手 段,如胶凝作用、热力学性质、热塑性等理化 性质和生物降解性得到改善的淀粉以及具有新型糖 苷键(α-1,2-糖苷键或α-1,3-糖苷键)的脂肪替代产 品、阴离子淀粉等。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 究所已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反义Wx基因导入3个 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籼型杂交稻重点亲本,部分转 基因水稻T1和T2代种子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已有不 同程度的下降,最低的己下降至7%左右,与未转化 对照相比下降了18.39%(陈秀花等,2002)。相信不 久的将来,以选择性地调节分支点的频度、支链 链长分布、淀粉粒的大小为主要内容的支链淀粉 结构组成的改造同样可以实现。

    注:
    (1)文章来源: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5):489-495;
    (2)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浏览次数:4128)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2006-6-13 13:47:27)
2005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2006-5-29 11:15:03)
植物异源多倍体进化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2006-5-26 15:23:57)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2006-5-22 9:17:32)
植物光合机构的状态转换  (2006-5-10 12:51:02)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2006-4-29 14:22:06)
水稻同源多倍体的研究策略  (2006-4-26 11:22:32)
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2006-4-26 10:56:13)
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6-4-18 8:31:58)
植物 G 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2006-4-14 15:36:59)
更多相关...
免责声明: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正式出版物。版权人有异议请随时通过页末的联系方式与本站联系。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