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字号选择:
植物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
作者:侯爱菊 徐德昌
出处:见正文 发布时间:2005-10-21 9:32:13 (原作发表时间: )

  光合作用是决定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物中90%以上的干重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因此,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根据光合作用碳同化途经中CO2固定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 可把高等植物分成C3、C4和景天酸植物。C4植物是从C3植物进化而来的一种高光效种类。与C3植物相 比,它具有在高光强、高温及低CO2浓度下保持高光效的能力。而一些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等均为C3作物。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来提高产量水平,即高光效育种,一直是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和作物育种等领域专家关注的热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利用C4光合特性来改进C3植物的光合效率。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其杂种F1和F2 代的光合效率均比任何一个亲本都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就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 进展作一综述。

1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理论基础

  C3植物中,CO2的固定主要取决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ubisco)的活化状态,它催化 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羧化,将大气中的CO2同化,产生两分子磷酸甘油酸,可见Rubisco在C3植物中同化CO2的重要性。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 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与C3作物中Rubisco相比,PEPC对CO2的亲和力高。C4植物的细胞分化为叶肉细胞和鞘细胞,而 光合酶在两类细胞中的分布不同,如PEPC在叶肉细胞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OAA),OAA进一步转化为苹果酸(Mal), Mal进入鞘细胞脱羧,被位于鞘细胞内的 Rubisco羧化,重新进入卡尔文循环。这种CO2的浓缩机理导致了鞘细胞内高浓度的CO2积累,一方面提高Rubisco的羧化能力,另一方面又大大抑制了Rubisco 的加氧活性,降低了光呼吸,从而使C4植物保持高的光合效率。正是因为C4途径具有高光合能力,以及C3植物中C4途径的客观存在,启示了通过基因工程将C4 途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导入C3植物的可能性,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策略

2.1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修 饰与改造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大的限制酶是Rubisco,它 的反应速度每秒只有2~3次,与一般的酶促反应速度 (每秒25000次左右)相比,效率极低;Rubisco是一个 双功能酶,它不仅催化RuBP的羧化反应,而且还催化 其加氧反应。加氧反应中除消耗能量外,还损失羧化 反应中固定的20%~50%的有机碳。为提高作物 中Rubisco同化CO2的效率,许多研究者希望通过改变 酶的结构来改变其羧化/加氧的比值,从而提高作物的 光合效率,但至今仍未获得成功。自从Read和Tabita (1994)发现在硅藻和红藻中存在的Rubisco具有比高 等植物高得多的效率后,Uemura等又发现了一种嗜 热红藻的Rubisco羧化效率约是高等植物的2.5~3 倍。更高效率的Rubisco在红藻中的发现,给修饰改造 Rubisco的长期努力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希望。Whitney 等通过质体转化的方法将红藻高效率Rubisco的小 亚基编码基因引入烟草的叶绿体中得到了高效表达, 但是表达的小亚基却不能与烟草本身的大亚基组装成 全酶。酶的组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还有待于进 行深入研究。

2.2 C3光合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化

  C4光合途径主要涉及3种关键酶,即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羧化酶(PEPC)、磷酸丙酮酸二激酶(pyruvate orthophosphate dikinase,PPDK)和依赖于NAD(P)的苹 果酸酶[NAD(P)-dependent malic enzyme,NAD(P)-ME]。

  目前,C4途径的3种关键酶基因均已从不同的C4 植物中克隆出来并分别导入不同的C3植物中。C4型 PEPC基因的cDNA是首先从玉米和黄花菊属植物 Flaveria trinervia中克隆出来的(Izui等,1986;Poetseh 等1991)。玉米C4型PEPC基因全长约6.8kb,结构基 因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其cDNA长度 为2.91kb,编码970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分子量为 109.4kDa。玉米PPDK基因全长约12kb,有19个外 显子,其中第一外显子编码转运肽,第一内含子由于包 含细胞质型PPDK的启动子,长达5.9kb;其mRNA 编码947个氨基酸残基,前体蛋白质分子量为 102.7kDa,其中N端71个氨基酸残基是转运肽,成熟 蛋白包含876个残基。玉米NADP-ME的cDNA全 长2184 bp,编码636个氨基酸残基,前体蛋白分子量为 69.8 kDa。

  Hudspeth等将玉米PEPC的cDNA与烟草Cab (chlorophyll la/b binding protein,编码光系统I和光系 统II的捕光叶绿素结合蛋白的基因家族)基因的启动 子和终止子重组在一起并转到烟草中,转基因植株 PEPC的活性比对照高2倍。Gehlin等将由 CaMV35S (cauliflower mosaic virus 35S gene,烟草花叶 病毒35S基因)启动子调控的Corynibacterium glutanicum、E.coli和Flaveria trinervia的PEPC基因导 入马铃薯,获得了PEPC活性提高2~12倍的转基因植 株。Ishimaru等将拟南芥RbcS(rubisco small subunit,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 因)启动子和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玉米PPDK基因 导入拟南芥中,转基因植株的PPDK活性为对照的4 倍。他们还将玉米的PPDK基因转入马铃薯中,转基因 植株的PPDK活性比对照高5.4倍。Takeuehi 等将CaMV35S启动子调控的玉米NADP-ME基因 cDNA导入水稻,Tsuchida等将水稻Cab启动子调 控的玉米NADP-ME基因cDNA导入水稻,虽然获得了 酶活显著提高的转化苗,但在自然光下,转基因植株的 叶片白化,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将C4光合途径关键酶基因的cDNA转入C3作物 中已有许多成功报道,但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的相关 酶活远远低于C4植物,而全长基因的导入,显著提高 了转基因植株的酶活。Ku等将玉米PEPC的全长 基因(包括外显子、内含子及自身的启动子)用农杆菌 介导法导入水稻,获得了高水平表达玉米PEPC的转基 因植株;在一些转基因植株中,PEPC的活性甚至比玉 米中的高2~3倍,达到叶片可溶性蛋白的12%。同对 照相比,转基因植株显著减少了氧气对光合的抑制作 用。继Lepiniec等(1992)从高粱中克隆出PEPC全长 基因后,张方等从不同的高粱品种中克隆出一种新 型的PEPC基因,并将之导人水稻中,获得了PEPC活 性较对照高26倍的转基因植株。陈绪清等采用 LA-PCR方法从玉米中克隆出全长PEPC基因,并将其 导入小麦。通过对转基因小麦叶片中PEPC酶活性的 初步测定,发现部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PEPC酶活性提 高了3~5倍,与玉米叶片中的PEPC酶活性相当。 Fukayama等将玉米PPDK全长基因及不同启动子 调控的cDNA分别导入水稻,结果表明,转全长基因的 水稻PPDK活性比非转基因水稻高40倍,而转cDNA 的水稻PPDK的活性仅为对照的5倍。

3 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C4关键酶基因向C3作物的成功导入及其在C3作 物中高效表达,说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高光效作 物品种的可行性,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系统 的研究。

3.1 PEPC基因的转化

  虽然许多转基因植株PEPC的酶活与未转基因植 株相比显著提高,但光合效率并未提高。如Ku等 得到的转基因水稻,其PEPC活力甚至是玉米的2~3 倍,但是除了其抗氧抑制的能力有所增强外,并未发现 光合效率有所提高。转基因植物中PEPC活力的提高, 势必使其作用的产物——草酰乙酸(OAA)的浓度升 高;如果生成的OAA不能迅速脱羧或被转运掉,其 PEPC活力就会被OAA强烈抑制,因而就难以实质性 地启动单细胞内的四碳双羧酸微循环而有效提高转基 因作物中四碳双羧酸浓度,以致最终不能有效地提高 光合效率。

3.2 脱羧酶基因的转化

  由于C3植物中PEPC基因的转入未能有效地提高 转基因作物的光合效率,因此,人们又将C4循环中与 脱羧相关的酶基因导人C3作物中,如磷酸烯醇式丙酮 酸羧激酶(phosphoeno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 和NADP-ME。由于PEPCK是细胞质型的酶,若将其转 到细胞质中,其脱羧反应发生在细胞质中,因而使得四 碳双羧酸仅在细胞质中进行无效循环,并不能提高叶 绿体内的CO2浓度,从而也难以提高Rubisco的效率。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把脱羧相关酶基因转到叶绿体中。 Hausler等将来自于F.pringlei的NADP-ME或S. meliloti的PEPCK基因连同来自C.glutamicum的 PEPC基因一同导人烟草中,结果对植物的光合表现并 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Lipka等报道,将PEPC基因 和NADP-ME基因分别转入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结果除 了能在高光强、高温下对同化CO2的电子需求有所降 低外,其光合作用效率依然没有改善。

3.3 叶绿体内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再生

  将PEPC和NADP-ME基因引入C3植物,都未能 有效地改善C3植物光合作用,因而人们又将注意力放 在转基因植物中叶绿体内PEP再生问题上。PPDK催 化叶绿体内PEP的生成。Ku等报道,过量表达 PEPC和PPDK的转基因水稻的光合能力和产量分别 增加35%和22%,这种结果有可能是由于PPDK基因 的导入增加了叶绿体中PEP的含量所致,当然,这只是 一种猜想,还需进一步的试验证明。

3.4 叶绿体中PEP的输出

  将叶绿体中由PPDK或PEPCK催化形成的PEP 有效地转运出去是在C3植物中运行C4循环的一个前 提条件。C3植物中计绿体型的PEP转运器 (phosphoenolpyruv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PPT)仅有 很低的活性,势必成为四碳双羧酸循环的一个限制 因素。据Hiiusler等引自UI Fliigge实验室未发表 资料表明,来自花椰菜芽的PFF基因在CaMV35S启动 子调控下导入烟草,转化体中PEP转运速度同野生型 相比提高了10倍。但目前对PPT活性的调节因素、 PPT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以及它在植物代谢中的作用 等了解得还远远不够。今后还需在转运器基因的克隆 和功能分析上作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提高植物光合 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3.5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

  CA在C4光合中是一种很关键的酶,它在光合作 用的初始阶段,催化CO2到HCO-3的快速转化,而 HCO-3是PEPC作用的底物。据李卫华等援引Hatch 等(1990)的研究结果,CA有两种,即细胞质CA和叶 绿体CA。C4植物体内的CA主要是细胞质CA,而C3 植物的CA主要是叶绿体CA,这两种CA动力学性质及 对CO2的亲和力和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相似。C3植物 的CA存在于叶绿体中,所以当将C4植物的PEPC基 因导入C3作物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将C4型的CA基 因一同导入,目前还未见这方面的报道。

3.6 转化受体对C4循环酶代谢反应具有种间差别

  Hausle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亲缘关系比 较近的物种如马铃薯和烟草,对于C4循环中基因的过 量表达反应也有很大差别。例如,过量表达PEPC的转 基因烟草对于细胞质型NADP-ME的诱导与转PEPC 马铃薯相比极不明显。而且,在表达PEPC/NADP-ME 马铃薯的双转化体中,观察到了光呼吸减弱的现象,而 该现象只在转单一PEPC基因的烟草中观察到。C4循 环酶在C3作物中代谢的种间差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发展。

3.7 多基因转化

  C4循环系统是多种酶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生化反应 途径。在高光效基因工程育种的初级阶段,大多研究 集中于将单一C4循环酶导入C3作物中。从已有的研 究结果来看,单单转一种C4循环酶到C3作物中,其光 合作用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目前,国外的研 究已将注意力转移到多基因的转化上。据Hausler 等引自未发表资料表明,通过逐步转化,已获得了 转PEPC(或突变的内源PEPC),NADP-ME,PPDK及 PPT基因的马铃薯,正等待着进行全面分析。各种转单 C4循环基因的烟草通过杂交,已获得了携带有多种C4 循环基因[PEPC,NADP-ME,PPDK,PEPS (phosphoenolpyruvate synthetase),PEPCK,PPT]的各种 组合的烟草。

4 前景展望

  当C3植物和C4植物分别处于各自适宜的生长条 件下,C4植物比C3植物高产。同C3植物相比,C4植 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和氮素利用率,这样可增加其干物 质产量。大约90%的陆生植物包括主要的粮食作物如 水稻、小麦、马铃薯等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如大豆、甜菜 等都属于C3作物。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及随之 而产生的粮食危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提高C3作物 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其生物产量,是一个亟待解 决的问题,也是作物育种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虽 然将类似C4的途径导入C3作物的叶肉细胞中能否改 善C3作物的光和作用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随着 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在水生生物单细胞中C4途径的发 现,使得C3作物在胁迫条件(如干旱)下其类似C4 的途径能够改善C3作物的光合作用成为一种可能;而 且,C3作物中(如大豆)存在着有限的C4循环途径也 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C3作物中C4途径酶的 表达能力,是植物高光效育种的一个新的突破点。

    注:
    (1)文章来源: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25卷第9期;
    (2)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遗传工程研究院。

(浏览次数:2681)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2006-6-13 13:47:27)
2005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  (2006-5-29 11:15:03)
植物异源多倍体进化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2006-5-26 15:23:57)
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2006-5-22 9:17:32)
植物光合机构的状态转换  (2006-5-10 12:51:02)
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2006-4-29 14:22:06)
水稻同源多倍体的研究策略  (2006-4-26 11:22:32)
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2006-4-26 10:56:13)
农田排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6-4-18 8:31:58)
植物 G 蛋白与植物防卫反应  (2006-4-14 15:36:59)
更多相关...
免责声明:
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资料来自正式出版物。版权人有异议请随时通过页末的联系方式与本站联系。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