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水稻小粒翘穗病被攻克 |
作者: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3-11 13:31:09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3月10日) |
被农民误认为“种子问题”的水稻新型病害——小粒翘穗,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彭德良博士的帮助下,经过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农业局5位科研人员两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病原和防控措施。 这项曾被列为江苏省“水稻小粒翘穗病原及控制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继上月底在楚州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后,8日又获得了当地政府给予的科技成果奖励。 据参加技术鉴定的7位专家组成员之一的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新宁教授介绍,近年来在江苏全省大面积推广的中粳密穗型水稻品种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小粒翘穗”的新型病害,尤以“武育粳3号”水稻最为严重,主要是引起水稻小穗头、小籽粒、谷粒畸形、变色,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据统计,全省常年发生这种病害的水稻面积约有150万亩,每年损失稻谷在1亿公斤以上。楚州每年发生“小粒翘穗”面积达8万余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10%以上,田间病穗率为5.6%—21.4%,严重田块高达60%以上。一般减产4.4%—17.8%,严重田块减产30%—40%。由于这种“小粒翘穗”成因不明,有些人误认为是水稻品种种性退化,甚至有些农民认为是“种子问题”,并引发了多起农户与种子、农技部门的纠纷。因此,“小粒翘穗”病被列为江苏水稻生产中新出现的重大病害和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 为探索水稻“小粒翘穗”形成的原因,农业大区楚州区农业局主动承担了这项研究课题,从2002年2月开始,组织范立志等5位科研人员,对此病害的症状特征、病原分离、接种验证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彭德良博士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小粒翘穗”的病原是水稻“干尖线虫”所致,并非水稻品种退化或种子问题。同时,经过多次实验,拿出了科学的防治控制措施,就是控制线虫随水流传播,可用“杀线虫剂”进行种子处理,即用16%的“恶线清(咪鲜·杀螟)可湿粉剂”300—400的倍液,进行浸种60小时后催芽或对病虫田块施药,其防治效果一般在95%以上。有关专家已建议在全省迅速推广这项技术,确保水稻丰产丰收。(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186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