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世界粮食供求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 |
作者:聂振邦 刘韧 王正友 朱行等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5-26 14:28:28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5月26日) |
摘要
摘要:由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世界范围的“绿 色革命”,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但跟上而且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世界粮食市场需求基本得 到了满足。但是,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意味着能够确保粮食安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因为贫困而无力购买粮 食,因此世界目前的市场需求并没有体现他们的需要。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93亿,比目前增长50%。 赅界濠虻仍将面临能否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重大挑战。要想掌握世界粮食供求和粮食安全的未 来情况,不仅要研究世界粮食市场的短期变化趋势,更要深入研究具有长远影响的推动因素,例如收入增 长、人口增长、农业资源、农业技术更新等。深刻了解世界粮食供求现状,深入分析具有长远影响的推动 因素,准确预测世界的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粮食供求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正确制定长期的粮食生产政策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产品(包括粮食和畜牧产品在内)总产量的 增长率1998年为1.5%,1999年为2.5%,2000年为1.2%,2001年仅为0.6%,是1993年以来增长率最 低的1年。这意味着在近两年内,世界人均产量出现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产量增长率1993年至1996年 为4.5%,1998年为3.2%,1999年为2.8%,2000年为1.5%,2001年仅为1.2%。发达国家的农产 品产量增长率1998年为-0.8%,1999年为1.8%,2000年为0.7%,2001年则为-0.4%。在过去5年中,撒 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是世界唯一的农业产量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地区,农业生产出现倒退,人均产量 呈下降趋势;近东和北非地区的农业产量也呈下降趋势;但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农业产量年均 增长2.3%。 自1996年获得大丰收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趋势。 1998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产量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2001年,世界粮食产量为18.8亿吨,比上年增加 2200万吨,即增长1.2%。由于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产量显著增长,欧洲的 粮食产量增长率高达11%,北美洲的粮食产量下降6~7%,亚洲下降1.3%,南美洲则增长8-9%。 2001/02年度,世界粮食消费量约为19.35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7%。由 于消费量连续两年超过生产量,2001/02年度世界粮食库存量急剧下降。2002年末,世界粮食库存量约为 5.87亿吨,比上年度下降8%。2001/02年度,世界粮食贸易量约为2.36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00万吨。总 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量比上年度相比增长不大。 2001年,世界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前几年的高峰水平。世界粮食价 格的平均价格指数过去3年基本保持稳定,但是2001年比1996年下降了40%以上。油脂的平均价格指数 2001年有所增长,但还是比1998年下降了45%以上。畜牧产品,特别是肉类的价格在过去几年中也出现较 大幅度的下滑。 过去30年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和北美洲国家政府给国内农民 提供了大量补贴,造成粮食产量供过于求、国际粮食价格下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盟和北美洲 国家部分减少了政府补贴,并且改变了补贴的形式,以减少对粮食生产决策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增速随 之开始减慢。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年发表的统计,2001年,欧盟对农民的补贴为931亿美元,平均 每个农民为16000美元,占农民总收入的35%:美国对农民的补贴为490亿美元,平均每个农民为20000美 元,占农民总收入的21%;日本对农民的补贴为472亿美元,平均每个农民为23000美元,占农民总收入的 59%。 2000/01年度,世界各国所提供的粮食援助为850万吨,比上年度下降近 300万吨,即减少24%,主要原因是俄罗斯接受的援助剧减;低收入缺粮国接受的援助为740万吨,比上年 度减少16万吨。美国提供的粮食援助为470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50万吨,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援助国 ;包括加拿大和欧盟在内的其他主要援助国提供的粮食援助也大幅下降,日本提供的粮食援助则增长至72 万吨。2001/02年度,世界各国所提供的粮食援助约为9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00万吨,主要原因是美国 和日本的援助增加。阿富汗接受的援助明显增加,朝鲜和孟加拉接受的援助仍然较多。 世界人口高速增长,可耕面积不断下降,粮食单产增长缓慢,农业和其它 行业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少,上述客观因素将共同决定世界未来的粮食供求和粮食安全状况。 根据联合国2001年的统计,世界人口在过去的30年中每10年增加10亿。世 界人口2000年为60.6亿,预计2015年将为72亿,2030年为83亿,2050年将增长至93亿。世界人口增长率 20世纪60年代曾高达2.04%,90年代后期下降至1.35%,2010年至2015年将为1.1%,2025年至2030年将 为0.8%。尽管增长速度将有所放慢,但是由于基数巨大,到2015年世界人口年均绝对增量将高达7900万 ,2025年至2030年仍将保持为6700万。世界人口的绝对增长量几乎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东亚 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下降至0.5%,但是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仍将达到2.1%。 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世界粮食产量到2030年必须从目前的19亿 吨再增加10亿吨,几乎相当于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增长数量。 人均收入是决定食品需求增长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粮农 组织的预测,2000年至2015年,世界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将达到2.3%。但是,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收入 增长率将不能达到消除贫困和营养不足所需要的水平,例如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预计 仅为1.8%。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贫困人口比例将从 1990年的32%下降至13.2%,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人口预计将从1990年的12.7亿仅仅下降至7.5亿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97年至1999年,全世界共有8.15亿人营养 不足(即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低于1720—1960千卡),其中发展中国家有7.76亿(占其总人口的17%),转型 国家有2700万,发达国家有1100万。世界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1997年至1999年为2800千卡,到2015年将增 长至2940千卡,2030年将达到3050千卡。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2680千 卡增长至2015年的2850千卡和2030年的3000千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45.55亿 增长至2015年的58.04亿和2030年的68.4亿,因此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的绝对人数下降幅度预计较小,即 从1997年至1999年的7.76亿下降至2015年的6.1亿和2030年的4.4亿。 在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承诺到2015年将发展中国家营 养不足人数从1990年至1992年的8.15亿(占其总人口的20%)减少至4.08亿,即减少50%。但是,1992年至 2000年,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仅仅减少3900万,即年均减少约600万,而且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因 此,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提出的将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减半的奋斗目标只有到2030年才能基本实 现。 随着人口数量和收入的不断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的转变,世界畜牧业过去40年发展迅速。目前,畜牧业产值约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40%,占发达国 家农业总产值的50%,占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的33%。 未来30年中,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放慢,世界畜牧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将有 所下降,但仍将高于粮食生产增长率;世界肉类需求增长率预计为1.7%,低于过去30年的2.9%;但是, 奶和奶制品需求增长率预计将高于肉类需求增长率。世界人均每年肉类消费量1964年至1966年为24公斤, 1997年至1999年为36公斤,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45公斤;世界人均每年奶和奶制品消费量1964年至1966 年为74公斤,1997年至1999年为83公斤,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90公斤。 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预计将增长1倍多。由于国内产 量无法满足需求,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肉类进口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24万吨增长至590万吨,奶 和奶制品进口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984万吨增长至3890万吨。未来30年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必 将导致世界饲用粮食消费量迅速增加。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后30年中,世界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预计为 1.3%,与粮食生产增长率相同。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饲用粮食需求将在世界总需求中占有越来越大 的比例。世界饲用粮食需求年均增长率1999年至2015年预计为1.9%,2015年至2030年预计为1.5%。世界 用于各种用途的粮食总需求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8.64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28.3亿吨,其中食用粮 食需求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0.03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14.06亿吨。发展中国家用于各种用途的粮食 总需求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1.29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19.17亿吨,其中食用粮食需求预计将从1997 年至1999年间的7.9亿吨增长至2030年的11.85亿吨。 到2030年,粮食预计将占人类热量摄取总量的50%左右,与目前情况 相同。其中,人均大米消费将保持在目前水平,人均小麦消费则将继续保持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消 费1964年至1966年为141公斤,约占热量摄取总量的61%,目前则分别为173公斤和56%。 未来30年,世界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仍将高于 1.1%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到2030年,世界粮食产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18.9亿吨增长至近28.9亿 吨。在增长的10亿吨粮食中,50%将用作饲料,42%将用作食品,其余则用于其它(例如种子,工业非食 品用途等)。 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将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进一步增长,但是有 限的资源将限制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率1997年至1999年为91%,2015年预计将 下降至88%,2030年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86%。发展中国家粮食净进口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年均 1.03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1.9亿吨和2030年的2.65亿吨。其中,小麦净进口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 的年均0.62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1.04亿吨和2030年的1.41亿吨:粗粮净进口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 的年均4320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8900万吨和2030年的1.28亿吨;大米净进口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 的年均250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300万吨和2030年的500万吨。 与此同时,世界传统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的 出口量,预计将从1997年至1999年的年均1.44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2.24亿吨和2030年的2.86亿吨。 自从1961年以来,全球耕地总面积年均增长0.34%,发展中国家耕地 面积年均增长0.68%。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 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不大。发展中国家现有 约28亿公顷可耕土地面积,其中已耕种面积约为9.6亿公顷;其余18亿公顷还不能全部视为“土地储备” ,原因是这些尚未耕种土地的近90%集中在南美洲和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南亚、近东和北非地区几 乎没有土地可以开垦。另外,这些尚未耕种土地绝大多数都位于林区(占45%)、天然资源保护区(占12%) 、人类居住区(占3%)、以及遭受疾病严重侵袭的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增长率预计将从1963 年至1999年的25%(1.72亿公顷)下降至1999年至2030年的12.6%(1.2亿公顷),增加的耕地主要位于撒哈 拉沙漠南部非洲地区(6000万公顷)、拉丁美洲(4100万公顷)和东亚(1400万公顷,不含中国);另外,通过 强化种植管理(例如增加人工浇灌),收获面积预计将增长20%(即1.78亿公顷)。 世界未来粮食增产总量的约20%将依靠增加种植面积。世界现有粮食 种植面积为6.8亿公顷。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预测,世界可用于扩大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最多还可以 增长10%,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到2020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将增长7%。非洲撒哈拉沙 漠以南地区预计将增加2000万公顷耕地,拉丁美洲预计将增加800万公顷耕地,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合在一 起也只能增加1300万公顷耕地。 过去数10年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原因之一就是土地 退化。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署2002年完成的研究表明:就全球而言,土地退化虽然尚未对全球农业生产率 和粮食安全形成严重威胁,但是确已给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贫穷、市场机制不完 善、管理落后、资源脆弱的地区。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署2002年根据土地植被、土壤和气候的相关数据 ,对世界各大地区的耕地质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该项研究认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高质量耕 地比例为30%,亚洲地区为20%,高收入国家(主要是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为29%,撒哈拉以 南非洲地区仅为6%。与拥有较差土壤和气候的国家相比,拥有优良土壤和气候国家的农业劳动力的生产 率普遍高出20%-30%。 根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世界40%的农业土地 具有中等程度的退化迹象,世界每年由于盐碱化而损失耕地近400万英亩,导致农业产值减少约110亿美元 。土地退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粮食生产、收入水平和粮食价格,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从长远来说必 将威胁人类在未来的粮食安全。 提高已有耕地面积的粮食单产过去是、将来也必将是满足世界粮食需 求的最主要途径。到2030年,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80%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 1961年至1999年 ,世界耕地面积从13.51亿公顷增长至15.06亿公顷: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却从0.43公 顷下降至0.26公顷;但是,由于世界粮食平均单产从1.4吨增长至3.05吨,世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才得 到基本满足。2000年,世界粮食单产平均每公顷3.49吨,其中稻米为3.86吨,小麦为2.7吨,粗粮为2.88 吨(玉米为4.34吨)。 自1990年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单产增长速度一直非常缓慢 。今后30年中,世界粮食单产的年均增长率将进一步放慢至约0.8%,发展中国家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预 计将从1961年至1999年的2.5%下降至1%。1991年至2001年,发展中国家谷物单产年均增长率已经下降至 1.4%。 各国的粮食单产情况差异很大,部分原因是各国的农业生态条件不同 ,部分原因是各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整体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不同。只要改变现行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整体 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许多国家完全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单产。因此,未来的农作物单产增长率尽管预计 将低于过去,但是仍然可以成为扩大作物生产的主要动力。提高单产需要加强多领域的农业研究,改进耕 作方式、浇灌条件、作物品种、现代化投入等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基本方法。 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明确指出,要实现营养不足人口减半的 奋斗目标必须从根源做起,即必须重点解决贫穷、农业生产率低下、环境退化、政府政策不完善、艾兹病 等根本性问题。 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目前主要分为3种,即常规农业(也称作高投 入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技术农业。这3种农业生产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世界各国应当根据本 国的实际情况,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之下,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确定本国的重点发展方向。 常规农业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常规农业主 要通过使用大量的化肥和杀虫剂来确保农作物的高产和稳产。但是,常规农业大量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容 易污染饮用水,增强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并且造成浇灌土地盐碱化。常规农业还耗竭天然资源,特别是 水资源。另外,常规农业再也不可能像在“绿色革命”时期那样大幅提高粮食平均单产。美国粮食平均单 产在1950年至1960年提高了45%,但在1980年至1990年仅仅提高了10%。 有机农业非常重视植物、动物和大地的自然属性,强调天然投入和可 再生投入,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杀虫剂和其它农药,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常规农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和 粮食污染问题。在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有机食品也被称作健康食品 。有机农业目前已经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得到开展,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2002年已经超过2300万公顷。但 是,有机农业的产量有限,不能够满足全人类的粮食需求。有机农业面积目前在世界总体农业面积中的比 例仍然很小。加拿大一位著名学者推断,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动物粪便而不使用人造肥料,有机农业 最多只能养活20~30亿人口。 生物技术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和种植转基因作物来迅速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和质量。转基因作物在抗病毒、抗害虫、产量、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更高的生产力或净回报 率,并且由于传统杀虫剂用量的减少而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已经遍布全球 各大洲。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2001年约为5000万公顷,2002年又增长了12%。美国已有40%的农田种 上了转基因作物,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份。但是,生物技术农业正受到人们严重的怀疑。由 于判断转基因作物负面影响的确切程度需要较长时间,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无定论,因此公众 对转基因作物的忧虑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在不采用生物技术的情况下,人类能否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国际 粮食政策研究所认为,尽管可以通过开垦新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但是由于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这种 办法得不偿失。因此,生物技术对于受到土地或水资源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世界各国 应该在充分论证转基因作物潜在危害的基础之上,制定严格的相关管理规定,积极发挥转基因作物的特殊 优势。 食品安全正逐步成为人们在食品消费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近年来, 与食品相关的疾病传染事件的多次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造成消费观念发生了影响持久 的变化。例如,欧洲最近爆发的疯牛病已经造成该地区的牛肉消费量急剧下降。在发生疯牛病危机的第一 年,英国因此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总量估计为12亿至16亿美元。因此,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世界 各国必须针对国内农业生产和进口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目前,全球性淡水资源缺乏现象非常严重,而农业则是淡水的最大用 户。世界耕地的18%需要浇灌,这些耕地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40%。世界每年的淡水消费量中有70%用 于农业浇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农业浇灌必将导致农民与城市居民就水资源使用问题产生越来越激烈 的竞争。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淡水资源,世界各国必须根据本国情况确定优先保障对象,同时还要合理确定 水价和提高淡水利用率。 世界各国还必须就粮食生产面积问题做出正确决择。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 一。如果将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世界必将丧失更多的森林和其它天然栖息地,从而伤害周围环境。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科学家于2000年发出警告,如果世界再将相当于包括阿拉斯加在内的美国国土面积 这么大的土地投入粮食生产,地球温度升高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将增加1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为了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农村经济多样 性发展和缩小缄乡收入差距,1997年至2020年,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农业方面投资5790亿美元,年均投资额 约占发展中国家政府总支出的3.6%。总投资额的30%用于水利建设,42%用于乡村道路和农业研究,15% 用于净水供应,13%用于教育。南亚和拉丁美洲的投资额将为最高,分别为1480亿美元和1400亿美元;撒 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必须投资1070亿美元;西亚/北非必须投资805亿美元;印度必须投资1105亿美元; 东南亚必须投资526亿美元。 “绿色革命”所带来的粮食单产增长已经停止。为了满足世界的粮食 需求,各国必须加强对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私人企业目前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很大,但是世界 各国必须设法保证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让给所有需要的人和国家,而不只是属于富有的人和国家。 世界部分地区粮食短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种自然灾害和客 观条件限制,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国家的现行农业政策不适当和各种人为灾害与动乱。为了实现 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所确定目标,世界各国必须努力完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确保政局稳定,加强农村整 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 世界目前有6个主要的产粮区,即北美洲、南美洲部分地区(主要是巴 西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欧洲和南非。这些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局 稳定、财政稳定和市场机制。上述5项条件中任何1项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影响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可预 见的将来,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将会继续主导赅界濠虻的未来发展。 农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可耕地面积约占世界总 量的9%,却养活着占世界总量20%的人口。2000年,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量的69%;农业劳动力为3.28亿 ,占全国总量的47%;耕地面积为1.3亿公顷,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0.39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17.7%。1977年至1999年,人均粮食食用消费量从165公斤增长至210公斤;人均每天食品消费量从 2062千卡增长至3040千卡,到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3300千卡,基本上与工业国家相同。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绝大多数年份中,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 1995年粮食净进口量达到2000万吨。从1997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自给有余,成为粮食净出口国,2000年 粮食净出口超过1000万吨。 我国人口到2030年末将达到近15亿,那时候的粮食供应保障工作将面 临严峻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和预测,1989年至1999年,我国粮食生产年 均增长率为2.2%,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率1969年至1999年间为3.2%,1999年至2015年预计为1.3%,2015年 至2030年预计为0.9%,1999年至2030年预计为1.1%。我国粮食产量目前年均近5亿吨,人均粮食拥有量 约为400公斤。要想到2030年仍然保持这种人均水平,粮食产量必须增长至约6亿吨。为了确保我国未来的 粮食安全,政府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粮食生产政策。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随着我 国农业从中央计划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新因素也在产生之中。这些因素 包括:法律和财政体系不完善,及时高效的市场供需信息传输体系尚未建立,储备、处理与运输设施落后 ,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人口收入还不足城市人口收入的40%)等。这些问题 不但影响着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更加影响着全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必须制定出完善的农业发展长远战略和政策 ,以加强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下4项基本原则应当作为我国制定农业政策的基础 :(1)确保稳定的食品供应;(2)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3)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4)加强农村地区 的总体改善。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7.7%,但是政府用于农村的财政支出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0%。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2年发表的统计结果,2001年,欧盟用于支持农业的总支出为1056亿美元,占农 业总产值的4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 日本用于支持农业的总支出为591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美国用于支持农业的总支出为953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0.9%。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1997年至2020年,中国必须投资410亿美元用于农业发展。 因此,我国应该加大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的公 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和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在合理分配资源的同时,我国还应该大力投资于加强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 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加速器”作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确保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重点地发展常规农业、生 物技术农业和有机农业。要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例如综合害虫管理方法、综合植物营养系统管理方 法、免耕方法等)。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培育出抗极端环境、抗害虫、抗病毒、抗杂草、高产、营养含量 高、效益/成本比率高的粮食品种。 我国粮食产量目前和将来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食用需求。随着粮食产 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民已经并且将继续面临剩余粮食出路问题。同时,随着城市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 断提高,国内对高值食品、特别是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预计将迅猛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 上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我国畜牧业产值目前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约33%。因此,我国必须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特别是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以扩大剩余粮食的消费渠道,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由于粮食生产在相当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天气情况,我国各地粮食产 量起伏较大。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缺乏可靠的保障。由于收入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未来,我国粮食生产还将面临许多其它不确定因素,例如 :随着我国农产品关税将从40%~60%降低至2004年的17%,越来越多的廉价进口粮食将进入国内市场。 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例如粮食储备与调运体系,农民生产收入保险体系 ,国内食品生产和进口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规定等),并且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范围内加大和改进国内支 持力度,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同步增长,确保全国人民 的食品安全,从而确保政局的稳定。(来源:国家粮食局网站、南京粮网)
(浏览次数:190)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