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研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后基因组时代的病毒研究 |
作者:吴家睿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7-18 10:56:41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2月) |
从2003年1月31日在广州一家医院内首次爆发 SARS到我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关于 SARS的研究文章,时间正好过去了1年。也许是一个巧合,这篇研究论文的主题也正是围绕着时间展开的:“SARS冠状病毒在中国SARS流行过程中的分子进化”。作者通过流行病学的研究界定了SRAS流行的早、中、晚3个时期,然后分析了从这3个时期的病人中分离出来的61个SARS冠状病毒株的基因组序列,由此确定了对应于每一个时期的病毒基因型,并发现了一系列病毒基因组演化的重要特征。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SARS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充分体现了在后基因组时代开展病毒研究的新思路。 “后基因组时代”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知道了所有生物种类的基因组序列,而是说,应该在测定基因组序列“后”开展研究。对SARS冠状病毒的研究最能代表这一点。2003年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 SARS有可能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4月底,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就分别发表了SARS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全序列。这样的研究速度在病毒和流行病研究中还是第一次,它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高通量测序能力。更重要的是,随后对 SARS和相关冠状病毒的大多数研究都基于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分析之上。以《科学通报》为例,2003年一共刊登了10篇研究SARS的论文,其中就有5篇是针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文章。 病毒,尤其RNA病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基因组序列通常很容易突变。这种突变常常决定了病毒感染的宿主和感染力的强弱。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的研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一次大瘟疫——“西班牙流感”的强感染性仅仅是因为流感病毒内血凝素基因的一段序列的改变。因此,当今的研究者注意从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人手,寻找病毒传染的机制。就在SARS研究初期,新加坡科学家已发表了一篇论文,试图通过对14个SARS冠状病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传染的源头。但是,因为统计的样本太少,而且流行病学方面的分析也很薄弱,该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相比之下,在《科学》登载的论文有了明显的进展。研究者发现 SARS流行最早期的冠状病毒的基因型与果子狸类 SARS冠状病毒的很相似。也就是说,在人类流行的SARS非常有可能是起源于野生动物的冠状病毒。 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自然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生物信息学分析成为此类研究必备的手段。《科学》登载的论文有11位共同第一作者,其中就有4位是负责数据分析。正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SARS流行的早期,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病毒基因型;在中期则演化出许多类型;出人意料的是,到了晚期又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基因型占主导地位。此外,他们还从63个病毒基因组序列中鉴定出299个单核苷酸变异(SNV)。显然,这些结果没有生物信息学的帮助是难以获得的。 除了生物信息学的参与,《科学》这篇论文还应用了许多计算生物学方面的手段。值得指出的是,在分子进化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该论文在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分析方面很有特色。作者一方面采用了 Pamilo-Bianchi-Li模型等当前分子进化领域的主要研究工具,同时还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区分基因型的新计算方法。由此作者得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结果,总结出关于SARS冠状病毒在流行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在SARS流行初期,病毒基因组受到强烈的适应性选择压力;这种选择压力一直持续到流行病后期,这时演化出了一个占主导的稳定的基因型。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寻找SARS冠状病毒起源的工作已经发表了很多。我国科学家曾经推测过这个病毒可能起源于牛冠状病毒,或起源于猪冠状病毒。利用流行病数据和数学工具提出SARS的流行动力学模型也做过一些工作。但是,像《科学》的论文作者把流行病研究、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进化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却并不多见。显然具有后基因组时代特征的多学科研究是《科学》的论文作者在SARS冠状病毒研究取得进展的关键。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未来的病毒研究不仅需要经典的病毒学研究能力,而且也应该具备高通量测序能力——基因组学,大规模数据分析能力——生物信息学,以及构建复杂模型能力——计算生物学。 注: (浏览次数:1397)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