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文献 > 中国水稻科学 > 正文 字号选择:
《中国水稻科学》2004年第6期
作者:《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
出处:中国水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4-11-19 13:24:15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11月10日)

 

1.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余汉勇等;表3图3参29;共6页)PDF全文

2.水稻种子低氧发芽力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侯名语等;图4表2参14;6页)

3.水稻杂种超亲表达26S蛋白酶体亚基基因OsHLI的克隆和分析(张义平等;图3参24;5页)

4.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倪大虎等;图4表2参12;5页)

5.水稻雄蕊雌蕊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李云峰等;图2表1参19;5页)

6.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韭菜青的苗期耐盐性遗传分析(姚明哲等;图1表5参10;4页)

7.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湖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发育、胚乳淀粉积累及胼胝质“套”的形成(王兰等;图3表1参12;8页)

8.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免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赵海军等;图6表4参17;7页)

9.强化栽培对杂交中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及其与源库结构的关系(徐富贤等;表4参9;5页)

10.田间低钾胁迫条件下水稻对钾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胡泓等;图1表4参17;6页)

11.HCO3-和高pH对不同锌效率水稻锌及其他养分吸收的影响(孟凡花等;图1表4参13;6页)

12.聚乙二醇诱导水分胁迫引起水稻光合下降的原因探讨(孙骏威等;图4参23;5页)

13.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刘芳等;图8表3参18;7页)

14.印楝素对水稻二化螟的生物活性及控制作用(祝树德等;表8参18;6页)

15.水稻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的研究进展(郭龙彪等;图1表2参25;6页)

16.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测定稻米中脂肪含量的研究初报(唐绍清等;图2表1参17;4页)

17.抗稻瘟病水稻材料谷梅2号中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成簇分布(吴建利等;图1参15;3页)

18.水陆稻杂交组合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遗传研究(吴明国等;表2参20;3页)

19.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秦学毅等;表4参5;4页)

20.一个窄叶水稻材料的特性及遗传初报(刘建昌等;表5参3;3页)

(浏览次数:3613)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水稻科学》影响因子突破1.0  (2005-12-8 11:16:28)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19卷总目录  (2005-11-29 14:38:39)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6期  (2005-11-29 13:10:10)
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2005-11-17 9:34:17)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5期  (2005-9-28 12:56:54)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4期  (2005-7-29 13:28:18)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2005-6-1 10:02:44)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3期  (2005-5-31 14:08:47)
《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第2期  (2005-4-12 19:37:34)
水稻根系育种的意义与前景  (2005-4-12 15:32:27)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