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流通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今年我国稻米市场强势格局基本形成 |
作者:曲小丰 |
出处:粮油市场报 | 发布时间:2004-3-17 13:36:27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3月10日) |
2004年春节刚过,我国稻米市场价格就再次大幅上涨,并迅速演变成一种全国性的稻米普涨行情,稻米的大幅上涨引起市场各方积极关注。我国稻米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稻米价格的上涨行情能否延续?目前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上涨是否存在非理性成分?稻米价格上涨的压力有哪些?笔者从我国稻米的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我国稻米价格普遍上涨的成因 我国稻谷产量大幅减少、消费旺盛增长、库存大幅下降,供需区域性失衡是稻米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稻谷总面积减少,总产量下降 2003年,由于我国稻谷种植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繁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我国稻谷总产量急剧下降,这是我国1997年以来稻谷总产量连续第六年减产。 2003年,我国稻谷的种植面积下降为2708万公顷,比2002年减少2.3%;稻谷总产量为16580万吨,减产874万吨,减幅为5%。其中;早稻种植面积为557.7万公顷,减少29.6万公顷,产量为2880万吨,减幅为4.92%;中稻产量为10500万吨,减幅为3.67%;晚稻产量为3200万吨,减幅为9.19%。 二、稻米消费基本平稳,库存大幅降低 2000年以来,我国稻米年度总消费均超过当年的总产量,但是,由于库存持续积压,在总量上仍表现为供过于求态势。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下,虽然我国稻米消费平稳增长,但消费增长和产需缺口增大现象表现得并不明显。2002年以来,不仅居民食用消费不断增加,而且稻谷主产省份“促销泻库”和陈粮、陈化粮拍卖使得饲用稻米消费增加。 2003年,我国稻米市场迎来了两个消费高峰期:一是4、5月份SARS疫情影响,在部分SARS重灾区出现抢购大米现象;二是10月中、下旬之后,江苏、安徽等黄淮地区稻谷大幅减产,在受油料、玉米和小麦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稻米消费旺盛增长,主要表现是;居民采购增加、社会消费增加、国有粮食企业补库增加。实际上,2000年以来我国稻米消费整体呈现平稳态势,2003年10月份之后消费的增长是区域性供给不平衡造成的,消费总量上没有表现出来。 三、稻谷区域性供需失衡 2003年,我国9个早稻主产省份中浙江、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的稻谷种植面积缩减了4.1%,产量减少了4.92%,使得早稻产区供需矛盾初步显现,收购价格快速上扬,为2003年和2004年我国稻米价格全面上涨埋下了伏笔。 受地方储备增加和地区间价差偏大的利益驱动,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的国有粮食企业、稻米加工企业从2003年10月份之后纷纷到东北采购稻米,导致东北地区稻米价格上涨。2002年产陈稻谷价格从0.55~0.58元/500克上涨到0.74~0.75元/500克,涨幅为0.19~0.20元/500克;新稻价格从0.57~0.58元/500克一直上涨到0.82~0.83元/500克,涨幅为0.24~0.25元/500克。南方生产区到北方采购稻谷的现象一直影响着2003年10月份之后的东北稻米市场,也就是说,南方需求旺盛,带动北方稻米价格上扬,并引发了一轮全国性的稻米上涨行情。 四、供需缺口继续增大,国有库存继续降低 2003年我国稻谷总需求量为1.92亿吨,比2002年增加5600万吨,由于需求增加,我国稻谷的产需缺口继续扩大。2003年稻谷产量为16580万吨,供需缺口为2580万吨。2000~2003年四年累计缺口为7400万吨,这个缺口都是通过挖库存来弥补的。2003年我国稻谷总产量大幅下降,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供需缺口继续增大。要保证需求的满足,就必须继续通过降低库存来实现。 今年我国稻米价格上涨格局已经形成 2003年10月份之后,我国稻米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黄淮地区稻谷大范围减产成为稻米价格大幅上扬的导火线。在总产量下降、库存减少、区域性供需失衡的背景下,2004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上涨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随行就市、参与市场竞争才能采购到新稻谷 东北三省2003年产新稻谷的保护价定价标准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三等稻谷为0.53元/500克,辽宁省为0.55元/500克,均维持在2002年的水平上。但是,由于来自多元化主体的激烈竞争,使得新稻开秤价格远远高于保护价水平。吉林普通新稻谷开秤价格普遍为0.57~0.59元/500克,黑龙江省为0.54~0.56元/500克;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优质长粒香米的开秤价为0.60~0.63元/500克。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稻谷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当前,吉林省新稻收购价格为0.73~0.74元/500克,一些稻农已经把稻谷的销售价格喊到了0.80元/500克,拥有新稻的企业也把新稻的价格卖到了0.83~0.84元/500克,南方部分省份粳稻的收购价格已经达到0.94~0.96元/500克。 在今年的稻米市场上,市场粮的价格已经成为收购市场的标尺,如果哪个粮库认准非保护价稻谷不收,那么,在今年的市场形势下就很难收到新稻谷,换一句话说,在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护价已失去其保护意义,不论国有粮食企业还是多渠道收购,要买稻谷,就要随行就市。 二、由区域性供需失衡引起的稻米全国性上涨行情有望延续 2003年的洪涝灾害使得南方稻谷产区的需缺口增大,在2003年黄淮地区早稻减产确定之时,区域性需求的增加就在稻米市场上充分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到早稻产区新稻谷的收购价格。 稻米价格首先上涨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等南方省份,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市场化程度高,国有粮食企业和多渠道经营并存,并且都是人口较多的省份。因此,一方面来自多元化主体的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增加储备的意愿迫切。 受价格上涨和大幅减产因素的影响,南方多数国有粮食企业没有完成补库任务,北方新稻谷上市之后,为南方国有粮食企业增加地方储备带来新市场机会,一些企业纷纷北上,在东北设点收购。 江苏省是增加地方储备最早的省份,为了增加20万吨地方储备,在南京召开招标大会,竞标最高价格为1680元/吨,比当时吉林省的市场价格高380元/吨,但是,仍有7.6万吨流标。江西、安徽、浙江等省虽然没有像江苏那样搞大规模的招标活动,但是,其潜在的需求足以和江苏相比。 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的稻米市场将会出现新的变化。也有一些地方由于市场粮价高,在收购之初企业并不急于采购,而现在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来自南方稻谷产区的需求仍不断增加。据吉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监测显示,提出稻米需求的省份主要来自江、浙等省,还有内蒙谷、北京、福建和广东等地区,特别是人口多的省份需求势头旺盛。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关心的不是价格问题,而是粮源和运力问题。 三、国有粮食企业新稻入库数量大幅减少,库存将继续降低 2003年吉林省稻谷产量为318.2万吨,比2002年减产51.8万吨,减幅14%;黑龙江省为842.8万吨,减产78.2万吨,减幅为8.5%。截至2004年2月16日,吉林省保护价稻谷收购数量仅为18.1万吨,占总收购数量的18.1%,粮食部门收购的市场粮和保护价粮之和为58.1万吨,占吉林省稻谷总产量的18.25%。近日,国有粮库新稻入库均处于停滞状态。 受收购资金紧张和市场粮价上涨的影响,今年东北地区多数国有粮食企业没有收到新稻谷,以吉林省为例,根据产量核算,该省剩下的近260万吨稻谷,除了农民自留口粮外,多数稻谷估计都被多渠道、多元化主体所瓜分。 去年秋季以来,东北稻米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不仅当地粮食企业和加工企业看好稻米市场,全国各地的客商也云集东北,积极采购新稻,抢购陈稻。据吉林省各县反映,随着稻米价格的上涨,一些国有粮食正在分批处理库存陈稻。稻谷价格的上扬,为国有粮食企业“顺价销售”库存“老粮”创造了市场机会,如果价格能够持续走高,东北国有粮食企业的稻谷库存将继续降低。 四、国家政策将对稻米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但短期内产量增加仍有难度 粮食市场供需矛盾的显现,使得国家调整政策思路,更加重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问题,在诸多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市场化的政策性因素刺激下,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将得到恢复性增长。 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引导和支持下,在稻米市场价格上涨的刺激下,农民种稻的积极性将得到提高。但是,稻谷种植面积的扩大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农业部门统计的种植意向显示,2004年稻谷的种植面积可能增加1.3%,可见,在短期内要大幅提高我国稻谷的产量仍有一定难度。如果需求继续增长,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五、稻米价格上涨引发的新问题值得关注 稻米是人们最重要的口粮之一,2004年稻米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稻米价格的理性回归。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处于全面市场化的初期,因此,稻米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口粮,其价格的大幅上扬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新问题。 问题之一:在供给方面,粮价上涨可能导致农民更加惜售,个人或企业囤积居奇,造成供给紧张、价格非理性上涨。 问题之二:在需求方面,价格过分上涨,容易引起居民恐慌,出现抢购和超储等现象。 问题之三:在粮食市场管理方面,市场放开了,粮源不仅在国家手中,而且多渠道手中也掌握着大量粮源,因此,政府部门掌握的统计数据就不全面,容易造成决策偏差。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2004年早稻上市之前,我国稻谷市场价格将呈振荡上扬态势;如果早稻减产,稻米价格将继续上扬。如果早稻丰收,稻米价格的涨势将减缓。同时,由于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形成,稻米所有权分散,不容易对市场价格形成集中打压。综上所述,2004年,我国稻米市场的强势格局基本形成。 (浏览次数:287)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