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专家在京研讨我国大米营养强化技术 |
作者: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3-18 9:16:42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3月17日) |
据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17日报道,为配合国家公众改善营养项目大米营养强化工作的推进,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13日在北京召开“大米营养强化技术研讨会”,组织有关专家、部分国内外公司代表以及我国大米强化基地的代表共同研讨了我国大米营养强化技术。 据著名营养学家、解放军第二医务大学军卫研究室赵法教授介绍,我国居民的营养素的营养状况不很理想,明显摄入不足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B2、钙;吸收利用不佳的营养素有:铁、钙、锌等;加工烹调过程中损失过多的营养素有:维生素C等。而改善国民营养素状况的途径包括合理膳食、营养强化和营养补充等,因此,有必要对大米等主食品种进行营养强化。 大米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谷物,养活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全球日能量摄入量的21%由大米提供(FAO,1999),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大米中的营养素极易损失。 因此,上个世纪50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对大米进行强化的探索,哥斯达黎加、菲律宾和美国加州等少数国家(地区)还强制进行强化大米。 目前世界大米强化技术主要包括:干混、抛光时“湿混”、包膜、蒸煮、人造米以及黄金米(一种基因改良米,富含胡萝卜素)。 但这些技术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在淘洗和加工过程中会损失营养素;存在口味、色泽以及形状等感官问题;设备成本和强化工艺成本较高;还没有真正成功的例子。 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说,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几年的年均产量在1.87亿吨,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5%,居全球第一。 而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2002年,全国大米使用消费量保持在1.53亿吨,人均消费量在118公斤,居世界首位。因此有必要通过进行大米强化来改善居民的营养素的摄入状况。 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米强化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盘锦强化大米基地和东海粮油的大米强化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据帝斯曼(DSM)公司营养产品部的DeniseBienz博士和布勒公司(Buhler)MarkusHofer博士介绍,DSM/罗氏和布勒公司已经共同发展了一种简单的将挤压技术融入大米研磨的完整的解决方案,该技术的国内支持已在DSM/罗氏中国(上海)和布勒中国(无锡)得到保证。 对于我国应用哪种大米营养强化技术,于小冬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全国运用一种技术不太现实,因此可以在不同地区尝试运用不同的技术。 中国粮油学会高工张元培说,大米营养强化和面粉营养强化都不应强求所有营养素强化的一步到位,可以仅先强化部分微量营养素。 同时,还应在产品的使用说明中明确标示产品的使用范围,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使用不当造成营养强化后的产品在食用加工过程营养素又损失的问题。 鉴于目前国内大米营养强化仅以一个品种作载体,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陈钊提出,应尝试用更多的品种进行试验,以选择出一个较好的载体进行强化。 另外,专家还就大米强化后标准如何确定等问题作了研讨。
(浏览次数:2974)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