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生产与市场 > 2012/2013年度我国稻米产业发展情况  
2012/2013年度我国稻米产业发展情况 
作者:
来源:见觚钿
发布时间:2013-10-23 13:20:00

(一)稻米供求情况

1.稻谷产量持续增长

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积压的稻谷库存减少和大米市场价格上升,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并实现了“九连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2013年度我国稻谷播种面积3029.7万公顷,比上年度增加24万公顷,增幅0.8%;稻谷总产量20429万吨,比上年度增产351万吨,增幅1.7%,占全国粮食总产34.7%,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平均单产6743公斤/公顷,比上年度增加55公斤/公顷。

近年来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大米总消费稳步增加

我国大米消费主要有食用、饲料、工业和种子四个方面,其中食用消费占了85%以上。估计2012/2013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罱为201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310万吨,增幅为1.6%。其中,食用消费172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00万吨,占85.3%;饲料消费1526万吨,较上年减少92万吨,占7.6%;工业用量13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 100万吨,占6.5%;种子用量124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万吨,占0.6%。

近年来我国稻谷消费量增长情况         (单位:万吨)

根据有关预测数据整理,仅供参考。

3.大米进口量增加,出口减少

进入本世纪,我国大米净出口量经过前3年的增长后,从2004年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1年出现逆转,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2012/2013年度,由于国内稻米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稻米价格较低,进口大米完税后还比我国南方籼米价格低0.30元/斤左右,进口大幅增长。

近年我国大米进出口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数据整理,仅供参考。

4.稻谷供需平衡有余,粳稻产销基本平衡

我国稻谷产量与消费量平衡情况

根据有关预测数据整理,仅供参考

(二)稻米流通情况

1.稻谷收购

稻谷收购主体分成两大块:一块是以大米加工、经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市场收购主体,一块是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主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主体。在市场收购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稻谷收购以大米加工和经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为主;在市场稻谷收购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稻谷收购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主。

2.稻谷储存

现阶段我国稻谷储存也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社会库存,也称周转库存,包括企业库存、农民库存、国有粮食企业自营库存,主要是用来满足全年消费和经营的。另一块是国家库存,也称为专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临时收购储存和地方储备,主要是用来调剂年度间稻谷供求平衡的。

3.稻米贸易和运输

目前我国的稻米产销布局很不平衡,主产区较为集中,消费区较为分散。早籼稻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13个省区,其中江西、湖南、湖北3省产消平衡有余,广东、广西、福建、海南4省区缺口较大,各省区之间就近进行产销衔接;中晚籼稻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14个省区,主要销出省有江西、湖北、湖南3省,主要购入省份有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重庆,在产销衔接上,江西的中晚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湖南、湖北的中晚籼米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贵州等地;粳稻生产省份共有24个,能大量销出的主要是东北三省,目前每年外销量1500多万吨,江苏和安徽也有少量粳稻外销,在产销衔接上,东三省粳米主要销往京、津、翼、陕、新、江、浙、沪、闽、粤、云、贵、川,江苏和安徽的少量结余粳米主要销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三大品种的产销衔接,形成了当前我国稻米“早籼南下、中晚籼东输南下,北粳南运”的流通大格局和运输走向。

4.稻米销售

从2001年我国稻谷购销和价格完全放开后,稻米销售完全市场化。经过近10年来的发展,目前我国稻米销售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销售格局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现货销售网络主要由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包括零售粮店和超市)构成。

5.期货交易

目前,我国稻谷期货交易的品种只有早籼稻,2009年4月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

6.稻米价格

2004年以来,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提高、物价上涨、人工和耕地费用增加等多种因素推动,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且涨幅大。在地区差价上,正常情况下粳稻米价格最低的是东北三省,最高的是广东、福建、四川、新疆;籼稻米以主产区为价格最低点,离主产区越远,价格越高。

2011~2013年我国大米平均批发价格走势图(标一)(单位:元/吨)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三)稻米加工情况

1.大米加工企业及大米加工量

目前我国大米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12年全国进入统计大米加工企业9349个,比上年增加439个。其中日产能大于400吨的大型企业386个,占3.9%;日产能200~400吨的中型企业1229个,占12.6%;日产能20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8173个,占83.5%。年处理稻谷能力3.1亿吨,比上年增加2325万吨,增幅8.2%;大米实际产量8693万吨,比上年增加700万吨,增幅8.8%;实际处理稻谷1.37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4.5%;大米加工业总产值4184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产品销售收入4190元,比上年增加14.4%,居三大主粮之首,利税109.3亿元,居三大主粮第二位。

据调查,目前我国已有生产许可证的大米加工企业就超过2万家,年处理稻谷超过4亿吨。例如,2012年吉林省进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411家,比上年增加43家;而实际上吉林全省有生产许可证的大米加工企业就有1218家,还有许多未登记的农村小米厂;大米加工企业数量没有增加,只是进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逐年增加。

我国稻谷年产量仅2亿吨,年处理稻谷却超过4亿吨,大米加工产能严重过剩,加工企业争夺粮源和销售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由此形成我国大米市场长期“稻强米弱”现象。

2.大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型稻谷加工企业崛起,我国稻谷加工程度越来越深,产业链也越来越长。目前在我国除益海嘉里、中粮米业、辽宁中稻公司、江西国宝桥米业等一些现代化大型大米加工企业能对稻谷资源进行全面加工利用、做到吃干榨净外,整体来看,大米深加工比例仍然比较低,可加工的产品只有几十种,深加工比例不及10%。

(编辑:孙敏炯)     

 

(浏览次数:)
 
上篇文章:托市收购或解新稻季节性供应压力
下篇文章:中国稻米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打印 | 关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