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与展望(一) |
作者:姜长云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5-1-17 14:41:46 (原作发表时间: ) |
最近几年来,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粮食问题的不同判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农村政策 的走向。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许多观点针锋相对。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将在大量数 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近年来全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 (一)粮食生产概况 1.粮食产量及生产能力的增长较快,虽然从1999年开始出现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减产,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仍然稳定地超过45000万 吨。1978—200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迅速增加到45264万吨,年均递增1.74%。全国年均粮食总产量,“六五”时期为37064.4万 吨,“七五”、“八五”、“九五”时期分别增加到40847.2万吨、44923.2万吨和49631.6万吨;与上期年均总产量相比,分别增加10.2% 、10.0%和10.5%。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越过了50000万吨的台阶,达到50454万吨;此后连续三年的粮食产量接近或超过50000万吨,1998 年甚至高达51230万吨。从1999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价格低迷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我国粮食产 量连续3年减少,其中2000年的减产幅度高达上年粮食产量的9.1%。全国粮食总产量2001年为45264万吨,2002年较上年增加1%,达到45710 万吨,2003年,全国粮食又进一步减产,减产总量达2639万吨,减幅达到5.8%,当年粮食产量仅为43067万吨。但是,特定年份的粮食产量并 不等于所处时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3年的粮食产量低于45000万吨,并不表明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低于45000万吨。在现有条件 下,只要我们始终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遏制耕地面积的减少,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仍会 稳定地超过45000万吨。 2.稻谷、小麦和玉米是粮食产量增减的主体,但在不同时期,稻谷、小麦和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有较大差异。1978—2001年,在全 国粮食总产量中,稻谷的比重由44.9%下降到39.2%、小麦和玉米的比重分别由17.7%提高到20.7%、由18.4%提高到25.2%。“七五 ”、“八五”、“九五”时期,在全国粮食的增产量中稻谷的比重分别为33.8%、11.5%和30.7%,小麦的比重分别为31.3%、26.1%和 21.9%,玉米的比重分别为41.2%、51.5%和38.5%。在这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都大于稻谷和小麦,“八五”时期 更是高居粮食增产量的50%以上。除“八五”时期外,水稻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大于小麦。在1998—2001年的粮食减产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的 减产量,分别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5.4%、26.6%和31.6%。 3.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提高过程中波动较大。与上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平均水平相比,在“七五”、“八五” 、“九五”时期,粮食平均单产分别较上期增加11.59%、10.93%和8.8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单产在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但在年度之 间,粮食单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的正向波动系数Q大于负向波动系数,正向波动系数最高者达 10.15%,负向波动系数最高者仅为5.15%,多数不超过2%。将各年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的绝对值加总再除以年数,可以得出20世纪80年代以 来全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平均波动系数,分别为3.71%、3.11%、4.87%和7.09%。可见,从总体上看,玉米单产的不稳定 性最强,小麦次之,玉米和小麦单产的波动程度都高于粮食平均产量;稻谷单产最为稳定,其波动租度低于粮食平均产量。值得重视的是,玉 米和小麦单产的负向波动系数,最大者分别高达15.68%和10.15%。 4.单产水平的提高,成为推动粮食增产、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但玉米总产的增加,则是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共同 作用的结果。在“八五”和“九五”时期,稻谷的播种面积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因此稻谷总产量的增加完全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的 播种面积虽有起伏,但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但玉米总产量的增加,则是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 平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七五”、“八五”时期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九五”期间主要得益于播种面积的扩大。 5.粮食总产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是近年来波动的周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极调整。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基 本上呈现“一减两增”3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粮食产量波动的周期有所调整,出现了一减一增再连续3年减产的现象。 2002年,全国粮食产量虽较上年增加1%,但这种增产的趋势并没有延续,2003年的粮食减产导致当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5000万吨以下。 6.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的地区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年来,不同地区在不同粮食生产中的相对地位也有较大调整。当前,我国的稻谷 生产主要分布在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则是我国的 玉米主产区。在1998—2001年的连续3年粮食减产中,稻谷减产绝大多数发生在华东地区、华中南地区,二者减产的稻谷分别占全国减产的50. 38%和35.56%;小麦减产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三者减产的小麦分别占全国减产的29.72%、21.14%和21.37%; 玉米减产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减产的玉米高达全国减产的67.78%,华北地区减产的玉米也达23.63%。此外,在此期 间,东北地区的稻谷、华中南地区的小麦、华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玉米都还有所增产。 (二)粮食消费概况 1.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不断下降,城市的下降速度快于农村。1984—2001 年,城市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142.1公斤迅速下降到79.7公斤;年均下降3.67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由267公斤下降到 238公斤,年均下降1.71公斤。特别是t992年和1993年,城市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粮食急剧减少,年均减少15.05公斤,但是1995年以来,城 市居民对粮食的人均直接消费量,又重新进入平稳下滑的轨道,年均减少2.88公斤;相对而言,农村居民的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表现出较为平 缓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不断降低,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首次下滑到50%以下(49.9%),1997年、2000年 和2001年分别下降到46.4%、39.2%和37.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为58.9%,1997年、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下降到55.1%、49 .1%和47.8%。 2.虽然城乡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的下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不断减 少。1995—2001年6年间,虽然全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084.3万人,但城乡人口每年直接消费的口粮总量却减少482.8万吨。在这一时期,农 村人口总数年均减少1064万人,农村居民的口粮消费总量年均减少552.6万吨,当然,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率的迅速上升,城市人口的口 粮直接消费总量略有增加,1999—2001年间,全国城市人口年均增加2148.3万人,城市人口的口粮直接消费总量年均增加69.8万吨。 3.在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中,饲料粮的增加越来越成为主要因素,工业用粮消费的重要性也迅速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主要包括6 个方面:食用消费(即口粮消费)、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工业用粮、粮食损耗和出口用粮。近年来,随着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随 着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与此相关的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也呈加快发展态势。因此,在粮食的消费总量中,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 比重不断提高、总量迅速增加,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越来越成为推动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玉米的消费中,饲料用粮的消费 已经占60%以上,2001—2002年甚至超过了65%。以2000、2001年度为例;虽然在大米消费总量中饲料粮的比重仅为4.86%,但是由于稻谷的 出米率只有70%—73%,其余27%—30%的米糠基本上用作饲料,加上这部分,在稻谷中饲料粮的比重应该在30%—35%之间。 (三)粮食库存概况 除当年产量外,粮食库存量对于粮食的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状况也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时点的粮食库存量,主要包括农户存粮和企业 存粮两个方面。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国有企业粮食库存都包括在企业存粮之内。 1.企业存粮逐年增加,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和中央、地方储备粮总体规模较大,目前已超过其当年生产量或消费量的一半以上。除个别 年份外,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粮食库存规模逐年扩大,2001年已经超过26000万吨;企业的粮食期末库存量占当年粮食产量或消费量的比重 逐年提高,1999年以来一直高居50%以上,近几年大约在55%上下。 2.农户存粮大多为精细粮和当年新粮,目前已基本能够满足农户近半年的口粮需求。由于农户规模小、数量多,农户存粮难以准确统 计,但不同的调查数据之间可以起到相互补充和印证作用。2001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18.67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1年一季度末 ,全国农户人均存粮(原粮)235公斤,其中稻谷99公斤,占42%;小麦66公斤,占28%;玉米51公斤,占22%。农户存粮中,大多为稻谷、小麦 等精细粮和当年新粮,存期超过一年的陈粮仅占11%。按此推算,当时全国农户存粮总量20327万吨,接近当年粮食产量的45%;其中稻谷8595 万吨、小麦5747万吨、玉米4409万吨。此外,2002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21个省(市、区)1.5万个农户的 常规调查显示,到2001年12月底,全国农产平均存粮1305公斤,占当年产量的58%,扣除常规50%的口粮、20%的种子和饲料粮,平均每个农 户仍有490公斤的净余粮作为风险保障,按户均4.1人、人均月消费20公斤原粮计算,农户净余粮可以满足其大约6个月的口粮消费需求。这两 套调查数据虽有一定出入,但总体相差不大,可以互相印证。 3.农户和企业的粮食库存总量略小于全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或消费量。2001年,从总量来看,全国城市居民的口粮消费量大约相当于当 年农村居民口粮消费量的20%。将前述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资料按此进行匡算,到2001年底农户手中的净余粮,大约可以满足全国城乡人口5 个月的口粮需求。鉴于最近几年的粮食产量小于当年的粮食消费量,部分农户的粮食库存难免转化为当年的粮食消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 公室的调查也显示,由于粮食减产,2001年农户的粮食销售量较上年减少5.8%,户均减少63公斤;农产年末存粮的减幅为0..4%,户均减少5 .6公斤。据此推算,目前全国农户的粮食库存量,要略低于2001年末,但要满足城乡居民4个月的口粮需求,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加上全社会 范围的企业存粮,再考虑当前全国每年的口粮、消费量大约相当于粮食消费总量的45%—50%,我们认为,目前全国范围的粮食库存总量,至 少能满足全国全年粮食消费量的70%—75%。 4.企业和农户存粮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粮食库存之间又表现出显著的品种差异。从企业的粮食库存看,粮食主产区的 粮食库存积压问题比较严重。分品种看,大米积压较重的是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等省;国产小麦的积压主要集中在河南、 山东、河北和黑龙江四省;玉米积压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从农户存粮情况看,存粮较多的地区多为北方省区,特别是一年一熟地区 ,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地区,农户存粮相对较少,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地区大多介于两者之间。如2001年一季度末,农户人均存粮300公斤以上的 ,主要有东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天津、西藏等北方8省区;人均存粮介于200公斤—300公斤的,主要有北京、山西、江苏、河南、重庆 、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9省区;其余14省区人均存粮不足200公斤,海南、广东两省的农户人均存粮,分别仅为64公斤和104公斤。黑龙江 、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12个粮食主产省(也是粮食调出省),农产人均存粮264公斤,高 出全国平均水平12%,农户存粮总量13525万吨,占全国农产存粮的66%;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浙江、山西、广西、海南、重庆、 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16个粮食调入省人均存粮18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占全国农户存粮总量的29%。可见,当前 的农户存粮大多是销路不畅情况下的被动储存。从农户存粮的主要品种看,北方以玉米为主,东三省、河北、山东的玉米存量高达全国的55% ;南方以稻谷为主,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和重庆6省区,农户储存的稻谷接近全国的56%;小麦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 占全国的60%以上。 (四)粮食进出口概况 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交替出现净进口与净出口的格局,且进出口波动较大;但如将大豆除外,则自1997年以来,整个粮 食基本上处于净出口状态。近年来,由于需求增长较快、供求缺口较大,我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迅速扩张,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比重也 迅速提高,全国大豆净进口量占大豆产量的比重,1996年仅为6.7%,2001年已经提高到88.8%,达到1368万吨。如果考虑到进口豆油、豆粕 对进口大豆的替代作用,那么,全国大豆净进口的规模更大,出现大豆净进口的时间也要由1996年提前到1994年,当年净进口的大豆达500多万 吨。但如将大豆从粮食中剔除,则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基本处于净出口状态。1997年,全国净出口粮食414万吨;2000年则提高到1064万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年中,除大豆外,粮食进口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过4.6%,粮食出口量占当年粮食产量的比重都不超 过3.5%。 2.除少数年份外,稻谷和玉米基本呈现净出口格局;小麦基本保持净进口状态,但净进口的规模逐年收缩。1996—2001年,全国稻谷 出口量由37.14万吨提高到267.14万吨,而进口量却由108.57万吨下降到41.43万吨;1990年,小麦进口量高达1253万吨,甚至到1997年、 小麦出口量还远远低于进口量。但到2001年,小麦进出口已经基本持平,呈现进略大于出的局面,2002年,小麦首次实现了净出口;从玉米来 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净出口量分别高达596.1万吨和1166.7万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稻谷出口量、稻谷进口量占当年稻谷产量的比重, 最高的分别不超过2.7%和1.26%;玉米出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为10.84%,但玉米进口量占当年玉米产量的比重,最高的仅 为4.63%。 3.2002年粮食进出口形势好于预期,但特殊因素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加入WTO之前,许多部门和专家曾预测,加入WTO后配额的扩大 、关税的下调,将会导致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冲击,出现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局面,而2002年的实际运行情况与多数预期 正好相反,粮食及其主要品种大米、小麦和玉米都出现了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加入WTO对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市场冲击并 不像预期的那么大。但是,这也并不表明加入WTO的冲击就像2002年那么小。2002年;我国粮食类产品净出口的增加,与当年的一些特殊情况有 很大关系。一是主要粮食生产国遇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由此导致世界谷物严重减产、价格迅速上升,相对提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的出口竞 争力;二是世界粮食总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消费量,由此导致世界粮食库存不断下降,推动价格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10月份的预测 ,当年粮食消费量要超过粮食产量83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56%;三是加入WTO后,适应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我国政府积极进行了 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如实行粮食出口退税政策、降低粮食产品运输的铁路建设基金等,从而提高了我国粮食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五)粮食供求平衡问题概况 1.最近几年来,粮食生产量已由高于当年的粮食消费量转为低于当年的粮食消费量,但由于粮食的库存积压严重,整个粮食市场供大 于求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善。1998年和199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分别高于当年粮食消费量4000万吨和3000万吨以上;但到2000年和2001年, 全国粮食产量已经分别低于当年粮食消费量2000万吨和3000万吨左右,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分别接近4%和7%。但由于农产和社会的粮食 库存较为充足,在连续几年粮食净出口的情况下,目前,全国粮食市场上仍然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粮食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缺口对当前的 市场粮价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在连续两年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粮价还有所下降。由于1995—1998年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 自1995年10月开始,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下降了近5年,在2000年下半年才开始回升,但在回升过程中表现了较强的不稳定性。而且到2001年,大 米、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仍然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2001年大米、小麦和玉米的零售价格,分别仅及1996年的75.2%、79 .5%和87.1%。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00个县农村集贸市场的价格调查,虽然除大豆外,2001年,籼稻、优质籼稻、粳稻;小麦和玉米的年 末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9%、6.7%、0.8%、6.6%和6.2%。但从2001年第4季度开始,多数粮食价格又出现了小幅回落,玉米价 格的回落幅度甚至高达15.56%。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批发市场价格和零售价格又比上年有所下降,主产区生产者每出售 50公斤粮食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小麦、中晚籼稻、北方粳稻、华北玉米和东北玉米,大多分别下降2元、2—3元、4—5元、3元和3.5元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与上年相比,2002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下降,是在国际市场上粮食现货价格全部有较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发生的,比如 2002年10月,世界市场上的小麦价格,已经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点,玉米价格也比2002年初上涨了30%。 2.粮食区域平衡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两增一减”:缺粮省和余粮省都增加,余粮省余粮总量减少。我国的粮 食生产、库存和需求都具有强烈的地区差异,因此,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问题必然突出地表现为区域平衡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粮食区域平 衡问题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余粮省份增加,但余粮省的余粮总量有所减少,2001年,国内粮食自给有余、 并能稳定调出的省份为13个,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增加4个,其中黑龙江、吉林两省2001年共计余粮338万吨,仅及1992—1994年间年均余 粮的19.1%;二是与此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差异变动,部分粮食调出省变成了自给省,部分自给省变成了调入省,部 分调入省的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由此导致全国缺粮省份增加,且缺粮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2001年,国内缺粮省18个,比20世纪90年 代中期增加2个,广东、上海、福建、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区,2001年共计缺粮947万吨,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均缺粮量的43.7 %,缺粮状况在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在少数经济高速发展的省份缺粮问题日趋突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粮食生产的机会成 本迅速上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第二,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流人,导致粮食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如广东省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粮食需求量每年以3.03%的速度递增,而生产供给量则以1%的速度递减,由此导致每年粮食供需缺口以16.2%的速率扩大,2001 年广东省缺粮总量398万吨,居全国之首。目前,能够平衡粮食自给(产销盈余低于5万吨)的省区,全国只有辽宁、宁夏、新疆、西藏四个,但 即使是在这些省区,最近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正在局部动摇,其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基础,有可能将其推人缺粮地区,如辽宁省2001年的粮 食产量比1999年下降了15.41%,新疆下降了2.38%。 3.粮食供求的区域平衡问题与品种平衡问题相互交织,品种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平衡问题的主要因素;玉米则成为影响粮食 区域供求平衡问题的关键品种。由于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农业布局差异,我国粮食的区域平衡问题实际上是和品种平衡问题互为表里的。粮 食的品种平衡问题主要集中在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品种上;基本趋势是南方的稻谷和玉米供应趋紧,北方的小麦自给率提高;玉米剩余量增 加。近年来,南方部分地区由于耕地减少、稻谷生产的比较利益下降,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早稻种植面积,由此导致稻谷产量和可供数量减幅较 大,调出数量不足,调入省增加。全国小麦的供求已基本平衡,处于结构性偏紧状态:优质小麦相对不足,需要依赖进口,但普通小麦已有局 部过剩;小麦北方地区的供求状况有所好转,自给率提高,但南方主产区的调出量趋于减少。玉米多数年份是供大于求,从区域分布看,主产 区集中于北方,而作为养殖业主产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地区的主需区,主要集中于南方。因此,北方的玉米库存积压较多,南方玉米缺口较大, 甚至日益扩大。玉米的主产区(北方)和主销区(南方)都比较集中,余缺地区之间相距较远,几乎横跨整个中国。因此,玉米成为影响粮食区域 供求平衡问题的关键品种。原来“北粮南运”的粮食中有70%是玉米,其中玉米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广东省最多;2001年广东省共计缺粮398万吨 ,分品种看,在缺粮总量中,玉米短缺占32.7%,小麦短缺占30.2%,稻谷短缺占25.1%,其他占12.1%。(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 (浏览次数:334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