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 字号选择: |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问题的现状与展望(二) |
作者:姜长云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5-1-17 15:25:14 (原作发表时间: ) |
二、未来5—10年(以2002年为基期,下同)我国粮食供求状况的变化 (一)未来5—1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预测 1.种子用粮和损耗将稳中有降,但对我国粮食需求的总体影响不大。在如前所述6个方面的粮食消费需求中,最近几年来,我国对种子用粮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没有变化或稳中趋降;粮食损耗在总体上也是逐年降低的。可以预料,在今后5—10年内,随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科技进步,特别是节本增效技术的应用,我国对种子用粮的消费需求和粮食损耗,将继续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因此,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不仅不会增加我国的粮食需求,反而会抑制我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但是,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粮食需求的总体影响将不会很大。 2.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需求总量将呈下降趋势,但到2007年和2012年,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不超过9.5%和18%。 (1)城乡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将会进一步下降,但城镇居民的下降空间将是比较有限的。粮食的食用消费,主体是城乡人口的口粮消费,而口粮消费总量:人口数X人均口粮消费量。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将日益走向多元化,对营养和健康的消费追求,将促使水果、蔬菜、肉、蛋、奶等非粮食类产品,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形成对粮食消费的替代,实际上,这种替代趋势近年来已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今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可供城乡居民消费的粮食替代品范围将越来越广,数量将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城市居民的人均口粮消费量已经很低,2001年仅为?79.7公斤,今后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应该不会很大。考虑到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将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农村人口的市民化,而相对于现有的城市人口,这部分市民化的原农村人口,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总体上都比较低,从而其人均口粮消费量将会相对较高。因此,在今后5—10年内,城镇人口人均口粮消费量的下降速度,可能要比过去几年慢一些。假设在未来5年内,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口粮的直接消费量,年均下降幅度相当于1995—2001年间的一半(1.44公斤/年),则到2007年,城镇人口的人均口粮直接消费量,将会下降到71.06公斤/年;在从2008年开始的5年间,共计下降!.06公斤,则到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口粮直接消费量,将会下降到70公斤/年。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不同类型的地区差别较大,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将会促进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农民人均口粮直接消费量的下降。但是,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综合考虑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估计在今后5—19年内,农村居民人均口粮的直接消费量,其下降幅度将会略高于1984—2001年、略低于1995—2001年的平均水平,即介于每年1。71公斤和3.48公斤之间。因此,按上述下降幅度的低限和高限,农村人口人均口粮的直接消费量,到2003年将分别下降到227.74公斤和217.12公斤,到2012年将分别下降到219.19公斤和199.72公斤。 (2)未来5—10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可能每年提高1—1.5个百分点;且在2007年、2012年,全国人口总数都将保持在14亿人上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等人1997年完成的《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一书,应用“系统动力学一投人产出一经济计量学”三结合模型,对2050年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进行了预测。根据这个预测,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口分别为12.87亿人、14.23亿人和15.18亿人。从2000年预测数与实际数(12.66亿人)的比较看,这个预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此,我们假定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间,我国人口是平稳增长的,利用李京文等的预测资料,可以计算出2007年和2012年我国人口的实际数量,分别是13.82亿人和14.42亿人。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今后5—10年内,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39.1%,按未来5—10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和1.5个百分点两种方案,我们分别计算出2007年和2012年我国的城镇和农村人口数。 (3)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城乡人口的口粮消费总量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为17.95%,最小为3.7%。按照口粮消费总量二人均口粮消费量X人口数的计算公式,我国口粮消费总量,2007年最低将达到20599万吨,最高将达到21932万吨;2012年,最低将达到18681万吨,最高将达到21045万吨。与2001年相比,全国口粮消费总量的下降幅度,2007年和2012年,将分别介于9.5%到3.7%、17.95%到7.6%之间。为了不至于对未来5—1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总量估计偏低,后文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我们对口粮消费量将取其最大值,即2007年和2010年分别为21932万吨和21045万吨。3.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需求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增长的主体。在今后5—10年内,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以饲料用粮的增长为例;主要原因是: (4)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增长。特别是城市消费的示范效应、当前城乡居民人均动物性食品消费量的悬殊差别、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60%等事实,都决定了农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1991—2001年的10年间,农村人均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已经由12.2公斤提高到14.5公斤。 (5)我国扩大养殖业产品的出口仍有较大潜力。当前,至少从价格上看,我国养殖业产品表现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以后,至少从中、长期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我国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将会逐步增强;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改善进出口管理等方面,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诸多措施,其效果也将逐步显现。因此,我国养殖业产品扩大出口的潜力将会逐步得以释放。 (6)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一阶段,对粮食中间需求、间接需求的增长将会超过直接需求的扩张。 (7)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及与此相关的养殖业发展,将会从需求上拉动我国饲料用粮的增长。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将会继续深入推进,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积极发展养殖业及其加工业,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及其加工业的相对比重。除类似原因外,从近期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会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农业部都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显然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对粮食的需求。 4.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增长,将会面临养殖业和粮食加工业自身增长空间的制约,因而其速度不可能太快。 (1)随着城镇住房、医疗、教育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的支出结构将会继续发生较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会进一步下降,由此会抑制城乡居民对动物类食品消费需求的扩张。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已经呈现稳中趋降态势,1991—2001年的10年间,城市人均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已经由22.2公斤下降到19.2公斤。 (2)技术壁垒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行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今后5—10年内,技术壁垒仍将是我国养殖业扩大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这一年我国畜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水产品进口的增长也快于出口的增加,本来预期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的畜产品和水产品,面对国外迅速强化的技术壁垒,出口屡屡受阻。 (3)畜牧业的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所引发的饲料报酬率的提高,都将成为我国畜牧业饲料需求增长的抑制因素。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稳定耗粮型的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如牛、羊肉和奶产品生产。这将导致畜牧业对资源的依赖,相对呈现减粮增的趋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此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玉米等饲料作物的种植,将会向着专用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提高玉米单位面积的牲畜承载量。 (4)农民对养殖业产品的需求扩张,将会受到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在今后5—10年内,农民增收困难仍将是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 (5)工业用粮的需求增长虽有较大的长期潜力,但除类似原因外,还受到关键技术、投资能力、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消费水平等制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来;在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往往把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当作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或主攻方向,因此,畜牧业处于超常规发展状态;从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也处于低水平、粗放式加快发展状态,其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系数比较高。虽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受到关键技术、投资能力、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消费水平等制约,但农产品加工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仍是迅速增长的。在此阶段,许多地方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试错性质。结构调整的经验,使他们日益深切地感到,虽然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期潜力是巨大的,但其近期的现实空间也是有限的,今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推进,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超常规增长到阶段性常规增长等转变,都将会抑制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扩张。 5.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总量,将会分别达到25729万吨和33676万吨。综合前述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我们认定,在今后5—10年内,我国饲料和工业用玉米、工业用大米和小麦消费需求的扩张速度,将不会超过1998/1999—2001/2002年度的年均增长率。因为基数低、增长速度快,饲料用大米和小麦的消费需求的扩张速度,将不会超过1998/1999—2001/2002年度年均增长率的l/2。后文在进行相关预测时,为了不至于对未来的饲料粮和工业用量需求量估计偏低,我们将按上述扩张速度的最大值进行预测。此外,在对未来5—10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时,我们还以2001/2002年度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消费量作依据,计算2007年和2012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用粮对大米、小麦和玉米的需求总量。计算结果显示,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对稻谷、小麦和玉米的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14304万吨和18377万吨。 从总体上看,大豆不能直接用作口粮。2002年底在我们完成的《加入WTO后我国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问题研究》课题中,我们的分析表明,1993—2001年的8年间,我国对大豆直接和间接的消费需求总量年均增长8.28%,2001年我国对大豆的直接和间接消费需求总量为2914.55万吨。在今后几年内,我国对大豆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会略低于1993—2001年的平均水平,最高为7.5%。按此计算,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对大豆的直接需求量和间接需求量将会分别达到4498万吨和6458万吨,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加1583万吨和3543万吨。 2001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541万吨。在粮食总产量中,扣除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还有杂粮(大麦和署类等)5169万吨。随着城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多元化的发展,我国对杂粮的消费需求将呈加快增长态势。这方面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饲料用和工业用消费方面。目前,我国的杂粮基本上是供求平衡的。预计其需求量将会在现有需求量的基础上,年均增长5%左右。据此,我们的测算结果表明,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饲料用和工业用杂粮的需求量,将会分别达到6927万吨和8841万吨,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加1758万吨和3672万吨。 6.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低于50200万吨和57300万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低于367公斤和402公斤。基于上述分析,除净出口用粮外,加上每年大约2500万吨的种子用粮和损耗,到2007年和2012年,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0161万吨和57221万吨。与2001年的粮食需求总量相比,2007年和2012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分别增加1661万吨和8721万吨,届时人均占有粮食将分别达到363公斤和397公斤。从前文的计算可见,我们对未来5—10年的粮食需求总量进行估计时,全部是按可能达到的最大值来进行计算的,届时的实际需求总量可能会小于上述估计量。据此我们认为,如果不考虑净出口因素,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人均粮食需求量可能略小于400公斤。 (二)未来5—1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1.增加粮食产量的有利因素 (1)经过连续几年的粮价下跌,目前我国的市场粮价已近谷底,粮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已经不会很大(2003年1月和2004年春,全国粮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当然,由于粮食库存规模庞大,近期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可能加快推进,并推动粮价下滑,但这种下滑的程度和时间都将是有限的。而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何时、按何种方式加快推进,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来看,谷物库存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已经连续4年下降,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波及效应,至少在短期内对提高国内粮价是有益的。粮价的回升显然有利于扩大粮食的播种面积,提高其单产。 (2)经过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许多地方进一步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的空间已经迅速收缩。当前,在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下,多数农户的分散化同步调整行为,会放大市场波动,增加经营调整的风险。结构调整中“市场缺什么,农民就种什么;农民种什么,什么就卖不出好价钱”的循环链,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深切地感到要减粮扩经、发展畜牧业等,但受到市场空间的制约。况且,有些地方由于气候条件等限制,种粮甚至是农民惟一的选择;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同的粮食作物之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甚至粮食生产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关系,会逐渐走向均衡;从而有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3)今后对农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切实加大,将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最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因此;在今后5—10年内,我国农业投入将会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状况将会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等对农业增产的制约将会进一步缓解,科学技术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也会进一步释放。 2.妨碍粮食增产的因素 (1)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扩大会抑制粮食产量的增加。按照国务院的统筹规划,最近几年内,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将会逐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虽然从长远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在短期内,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成为诱发粮食减产的因素。2001年,我国粮食平均单产为4266.97公斤/公顷,考虑到需要还林还草的退耕地单产水平比较低,按这部分耕地的平均单产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计,到高峰期2005年需退耕还林还草2.2亿亩,将会导致届时我国的粮食总产减少2086万吨左右。 (2)农业技术结构的转型将会形成对提高粮食单产的制约。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将由追求增产转向追求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 (3)随着工业化、特别是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将是难以根本扭转的。国家土地局的《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9.24亿亩,与1996年相比减少了1.4%;在此基础上,2001年耕地面积又减少了934.5万亩。以2000年为例;除生态退耕1144.2万亩外,建设占地244.9万亩,结构调整占地867.3万亩,灾毁耕地96.6万亩。从大量案例调查看,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比公报数据所显示的有可能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占用的土地,有很大部分是质量较好、单产水平较高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显然不利于播种面积的扩大和总产的提高。 (4)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相对恶化,而这却不是短期内可以根本改变的。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的波动周期出现了一定的消极调整,这种消极调整虽然不利于增加粮食总产,但它实际上反映了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已经趋于恶化,如比较利益下降;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减弱等;而这种外部环境的恶化,大多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不是短期内可以根本消除的。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给予了进一步的重视,并切实加大了支持力度。 3.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粮食单产和总产将会继续呈现趋势性上涨,但粮食增产的形势仍是比较严峻的。 综合前述正反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粮食的总产和单产将会继续呈现趋势性上涨。但至少从近期的趋势看,在未来5—10年内,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增加幅度,并不像“六五”以来的情况那样令人乐观。此外,粮食总产和单产的增加,还具有较大的突然性,比如城镇化过程中的耕地占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利用、管理政策的调整与执行情况。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 (浏览次数:3099)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