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字号选择:
海南岛的中国植物“大熊猫”——普通野生稻
作者:邓建华 陈光良
出处:见正文 发布时间:2003-12-10 8:24:03 (原作发表时间:2003年11月9日)

    天赐宝藏蕴海南。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海南生长着许多已知、未知的动植物资源。

    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或小河边,有时我们能见到一些类似野草的植物,乱蓬蓬地疯长着,但仔细分辨,它却有水稻的特征:有叶片、叶舌、叶耳、叶环。它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水浸不死,干旱时逢水即生。

    这正是中国亟需保护的“植物大熊猫”——普通野生稻。

    《辞海》注释:稻学名为Oryzaspp.o.亦作禾、谷。禾本科,草本。栽培稻为一年生,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祖先,与栽培稻不同,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教授说,普通野生稻分布北起广西柳州、南达海南的三亚,西从云南西双版纳,东至台湾桃园。其中,海南和广东一度是我国野生稻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但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战略性资源物种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中国迄今已发现的3种野生稻——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在海南均有发现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南就发现有野生稻分布。1932年和193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三亚南山岭下和小抱扛田边发现疣粒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疣粒野稻培种发现。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经农业科研人员深入调查,海南岛为我国野生稻主要分布区之一:普通野生稻几乎在全岛都有发现。

    仅1959年——1963年已经鉴定的就有23处,其中三亚8处,乐东4处,万宁2处,海口、琼山、文昌、澄迈、保亭、东方等市县各有4处,同期未经鉴定的还有多处,占我国待鉴定地区的大部分。

    考古学家通过对内地挖掘出土的稻杆、稻叶进行外形特征鉴定,证明了我国在7000年前就已经培育出了水稻,比盛产水稻的泰国栽培历史还早1000多年。

    在三亚落笔洞周围发现有普通野生稻一度令许多农业专家很感兴趣。因为落笔洞是海南最早居民“三亚人”的遗址,迄今已有1万余年,这里有没有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呢?

    可惜,当时落笔洞发掘鉴定,不见稻谷遗存的任何信息,因此尽管普通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但不能轻易得出海南岛就是中国栽培稻起源地的结论。也许,在落笔洞周围发现野生稻只是一种巧合。

    野生稻在海南全岛均有分布,它们生长在池塘、沟渠、水涧、藕塘、稻田、沼泽等各种地势较低的潮湿地带,但同时也喜欢较充足的阳光,它的生长期正值温度较高和雨量充沛的季节。

    海南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做出巨大贡献

    早在1930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利用海南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杂交,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含有普通野生稻血缘的栽培稻“中山一号”,在育种与生产上利用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也十分罕见。

    1970年11月,当时只是湖南安江农校一名普通教师的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普通野生稻。后来,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母本,育成不育系品种,并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4年培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此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80年作为专利转让给美国。这是中国向西方发达国家转让的第一个大型科技项目,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和生产走向世界科技舞台。

    一株野生稻的发现和利用,使中国杂交水稻获得辉煌的成就,也使袁隆平等一代科学家美梦成真。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成功利用海南岛野生稻遗传基因资源,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袁隆平等人与美国科学家合作,通过分子技术从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两个增产基因,可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36%,再次印证了三亚的野生稻在杂交稻研究中的宝贵价值。可以说,没有野生稻资源,要在水稻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大的突破是很难的。因此,有人把野生稻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野生稻优异基因在实验对比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十分明显。土壤缺磷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有三分之二的耕地缺磷,水田中大量施用磷肥造成严重污染,但我国一些野生稻能够在低磷的环境下健康生长;有的野生稻稻谷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7%以上,比一些肉类的蛋白质含量还高;有的野生稻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下还能存活;还有的野生稻能够抵御各种病毒的侵袭。

    今年9月,在南昌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水稻生产要适应高产安全高效的要求,野生稻可开发的潜力最大,“未来的粮食安全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野生稻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

    野生稻正以惊人速度消失,海南岛上世纪60年代有野生稻3000多亩,目前仅剩150多亩

    今年1月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执行主任许建初博士陪同一位德国专家来到三亚调查野生稻的生存状况。

    三亚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李骥陪同他们调查,调查结果令从事农业多年的李骥大为吃惊。全市野生稻总面积已剩下不到10亩了,只有崖城赤草村、崖城北岭村、妙林田洋槟榔村、南红农场4个地方还有分布。李骥说,10多年前三亚还分布有100多亩。

    野生稻正以惊人速度消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教授介绍,作为中国野生稻资源最丰富的海南和广东,普通野生稻的1182个分布点已消失了80%;药用野生稻保存下来的分布点也只是原来的3%——5%;疣粒野生稻已有12.9%的居群灭绝,83.9%的居群处于中度和重度外界干扰下。海南岛60年代有野生稻 3000多亩,现在减少到目前150多亩。

    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野生稻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对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野生稻资源一旦灭绝,其损失不亚于任何珍稀动物的灭绝。

    20年后中国将难以在野外寻觅野生稻的踪迹。也许人们只能在种子库里和人工园欣赏“植物大熊猫”。

     不过,需要保护的并不仅仅是野生稻。农业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栽培植物、野生和近缘野生种。许多重要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这些不可再生物种一旦灭绝,将对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呼吁:像保护野生动物一样保护包括野生稻在内的野生植物。他说,野生植物的基因通过高新技术可以复制,可以克隆,但绝不可能创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对人类经济生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在食物安全保障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作用,采取各种可行的办法保护各种野生植物。(来源:《海南日报》)

    

(浏览次数:1729)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广东高州又添200亩野生稻保护区   (2005-5-16 13:14:41)
云南设立国内首个野生稻保护示范区  (2005-5-8 8:19:23)
简讯: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聂新鹏副处长到所调研  (2005-3-29 11:27:46)
浙江水稻种植史又提前了2000年  (2004-12-30 8:25:08)
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分类、遗传及亚种间杂交稻亲本选配研究(附目录)  (2004-12-27 12:09:05)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附目录)  (2004-12-9 10:38:44)
《中国水稻科学》2004年第18卷总目录  (2004-11-25 12:40:09)
水稻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004-11-25 11:06:33)
《中国水稻科学》2004年第6期  (2004-11-19 13:24:15)
中国优异稻种资源  (2004-11-3 13:56:07)
更多相关...
友情链接:
| | | | | | 更多...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