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稻米经济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 |
作者:杨正礼 梅旭荣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5-6-17 17:56:14 (原作发表时间: ) |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 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分析视角、资料背景和目 标上的差异,诸多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作 为科学研究,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却造成 政府决策上的困难。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粮食 供求规律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提出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三大关联战略,以期推进我国 科学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早日形成。 1 中国粮食安全出路之争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始, 基本解决了食物自给问题,用世界8%的耕地和6% 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我国的粮食 供应整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 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 低水平,总产量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人均量为 2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由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在人均资源 紧缺的格局下,粮食安全将会长期成为制约我国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 下几种观点: 1.1 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大量进口粮食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 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 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 活中国?》。他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谷物总需求增 长,而谷物总产量下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 物进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 代,将引发粮食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对世界发展中贫 粮和低收入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引发政治动乱,影响 世界安全。布朗的观点不乏其片面性。但是,却提 出了一些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 究竟如何?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靠什么?出路在哪里? 1.2 中国完全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数十年来,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一直在为食物 自给而努力,总体上看,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 长,基本上用本国的资源养活了自已。很多学者对未 来形势的预测和分析也表明,通过农业资源潜 力开发和生产技术改进,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尚很 大:2.47亿hm2可利用草原,南方4 667万hm2草 山草坡,2800万hm2宜农荒地,333.3万hm2 滩涂 和200万hm2内陆水面有待进进一步开发;2/3的耕 地为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巨大;可提高复种指数,弥 补耕地减少损失的潜力;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 的贡献率还较低,新品种、节水、科学施肥等技术的 推广必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飞跃。只要不断完善 政策,增加投入,挖掘资源潜力,未来几十年我国食 物自给是有保障的。 1.3 应积极扩大粮食进口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很多,水土资源紧缺,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生产及投资效益低下,市场 机制不健全等等。所以,不应盲目和勉强地追求粮食 自给,应发挥我国较雄厚的支付能力,积极扩大粮食 进口,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避免国家对 农业过渡支付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针对普遍担心的 粮食进口中可能出现的受制于人的问题,认为进口 可能带来更多地出口;进口要根据国际粮食形势,选 择好时机;要结合必要的粮食储备等。 1.4 "藏粮于土",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多数学者认为,粮食安全历来是我国社会 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困是世界第一粮食需求 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之 上;我国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难很多,必须强化基础 建设,保护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 障体系,使我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处于不败之地;有 必要实施"藏粮于土"计划,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 的综合生产力;在解决粮食的问题上,应坚持自给自 足方针,并利用国际粮食市场适当进口,以解决粮食 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以上四种观点至少涉及到三个层面:食物生产 能力、经济上的台理性、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主动 性等。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问题:一是 中国粮食安全基本点应立足本国生产,还是国际市 场?二是本国粮食生产必须依托的基础是什么?三 是如何保障和强化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这三大问 题是相互关系的一个整体,任一问题解决不好,中国 粮食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 2 三大战略的基本内容与关联性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 关联战略,即"以我为主"的供需战略、"藏粮于田"的 基础战略和"农田生态保育"的保障战略"。"以我为 主"体现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决策方向.是大前提; "藏粮于田"是核心与基础;"农田生态保育"是基本 保障。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整体。 2.1 "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战略 中国粮食安全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 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也不应仅仅 从某个角度简单地下结论;倡导自给和主张扩大进 口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应把 95%的自给率当成教条,应当根据国情和形势的变 化而取舍。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形势而言.我国粮食 安全应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 为基础,坚持"以我为主",并配合以食物结构调整、 粮食安全储备和合理进口三位一体的匹配战略,逐 步形成开放、安全、科学和高效的粮食安全体系 世界上每年谷物的总出口量约有2亿t左右. 而且主要流向南亚及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较 贫穷国家,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生产的控制.近年来 世界粮食总产并没有增加,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很严 峻。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挨饿人数近8亿,即便在发达 国家也有3 400万人长期挨饿。在世界饥饿重点 地区,有35个国家的6 000万人面临着粮食紧急状 况,其营养不足人口主要集中在南亚及东南亚、非洲 和拉丁美洲。中国粮食进出口成为国际粮食 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一旦中国粮食出现大问题,不仅 可能出现受制于人的窘况,而且必然对世界粮食市 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何况,中 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十分缓慢的.农田还 是农民就业的主要依靠。因此,降低农田生产就可能 产生新的社会问题,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萎缩, 对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可能产生影响。 从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能力看,我国实施"以我 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可行的。根据分析估算,按 我国目前的基础资源和农业生产水平,我国完全有 能力生产出足够量的粮食,问题在于由于农业效益 低下,农民是否愿意生产。据预测,真正的粮食 数量安全问题可能会出现在2020~2030年,由于人 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耕地减少的不可逆转性,届 时我国将缺少500亿kg左右的粮食。 "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战略中,包含了食 物结构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和合理进口三位一体的 匹配战略,三者分别体现在生产、流通和贸易三个方 面。结构调整的实质内容是提升我国粮食质量和对 国际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安全储备是时间序列上 调整的重大措施,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市 场的可能变化,参照FAO提出的世界粮食储备安 全线(17%~18%),制定相应的安全储备标准。在国 际粮食市场良好与稳定的条件下,应积极扩大进口, 适当调整结构,减轻我国水土等基础资源的负荷。 2.2 "藏粮于田"基础战略 "藏粮于田"战略是指通过农田水、土、气、生等 基本生态因子的系统保护与改善,提高以粮食为主 体的农田农产品可持续生产能力,建立保障我国粮 食安全的基础。实施该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从我国的 基本国情与农业发展需求出发,遵照粮食经济和生 态系统的科学原理,以政策为保障,分区调研规划为 基础,科技先行为支点,系统保育为方略,基本农田 基础条件建设为主体,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形 成我国开放、安全、科学和高效的粮食安全体系。 实施"藏粮于田"战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 农田是人类赖以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 地。目前,我国几乎100%的粮食和蛋类仍稳定地来 自于农田.90%左右的肉类来自于农区,即便是实施 耕地资源替代战略后,农田在食物生产和供给中的 绝对主体地位也不会改变。农田是我国食物生产 与供给的基本资源依托,农田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 础支柱作用是任何因素也不能替代的。 (2)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我国农业的基本国 情是人多地少,必须走资源节约与高效化的道路;另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消费大国,综合国力尚 不强,把粮食安全寄托于国际市场的风险比任何国 家都要大。所以,不断提高农田生产力,就成为保护 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2.3 "农田生态保育"保障战略 农田生态保育是在我国特定生态与社会经济条 件下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培育的技 术措施和过程的总称。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康 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最为频繁 的场所,稍有不慎,容易产生地力退化和农田生态失 衡。同时,农田污染物沉积和地力衰退等生态变化, 具有潜伏性、隐蔽性、长期性、恢复缓慢等特点,在早 期常常容易被忽视,任其发展,必然给农业系统留下 深层次隐患,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畜健康 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农田生态保育应当成为一项长 期坚持的战略任务。 实施农田生态保育战略具有现实迫切性,也是 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农田数量和质量面 临的考验依然是非常严峻的。全国农田数量近年以 每年50~60万hm2的速度不断减少,2002年人均 数量下降到0.095hm2,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 42%。农田质量也相当令人担忧,土壤贫瘠化、质量 退化现象已相当严重,中低产田占2/3以上;水土流 失面积为356万km2,土壤沙化面积267万km2;农 田污染面积呈扩大趋势,已经占到总耕地的1/6左 右,农田中有机农药残留量高达50%~60%,有 机废弃物污染也呈现加剧趋势,据估算,仅农田塑料 残余物的年残留量就高达40~50kg/hm2;同时,农 田次生盐渍化、酸雨危害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也将 极大地限制着农田生态质量的提高。 另外,由于分散经营和管理不当等原因,近年我 国农田基础设施严重衰退。很多地区的农田连片性、 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农技推广体系、植保体系、 农田防护林体系、道路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 危害着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 响,全国范围旱涝灾害增多,农田受灾、成灾面积呈 现扩大趋势,全国农田成灾面积自上世纪50年代的 910万hm2,增加到80年代和世纪末的2030万 hm2和3110万hm2。 我国具有丰富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经验和农 田传统保育技术,这是我国耕地历经数千年耕种而 能维护"地力常新"的基本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通 过南方稻田肥育、扩大农田有产灌溉、中低产田改 良、大规模农田整地和盐碱地改良等耕地保育活动, 每次都显著地提高了我国"藏粮于田"的实力。近年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也给我国农田生态保育带 来了新的生气,出台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 文件也有利于我国农田保育。然而,农田生态保育面 临的问题仍很多。如。面对大范围农田生态不断恶 化的现实,仍缺乏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方法;农田保 育中以重视数量保护为主,忽视质量保护等。 3 实施三大关联战略的对策 三大关联战略的贯彻与实施,既要有政府的号 令,又要有群众的参与,既要有法规政策的保障,又 要有具体措施的落实。就三大战略关系而言,最关键 和最核心的问题是做好农田生态保育工作。其主要 对策与建议如下: 3.1 把三大关联战略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将三大关联战略纳入我国农业中长期发展规 划,处理好各个层面的衔接,并落实到国家的物质投 入和财政支持上。同时,强化粮食安全理念,建议要 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大 力开展宣传与科普工作。既要明确农田的重要性,关 注农田这个核心,又要树立"大土地"观念,保护和积 极营建绿地,绿化和美化家园,把农田保育与人们的 生产、生活活动直接结合起来。 3.2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其要点包括:一是尽早制定我国《农田质量法》, 或在《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增补或充实农田质量保 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加强工业、商业对农业的返哺。 其理由是:我国今日的城市繁华和工业基础,与农村 经济的支撑和"剪刀差"代价有直接关系;近几十年 人才流失严重,对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市场的拉动,潜力 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地区。三是设立粮食安全专项基 金,重点针对粮食政策、粮食生产布局、粮食储备、农 田保育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通过工程措施,予以 具体贯彻。 3.3 科学规划,稳步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体系 制定科学规划,分区、分期地推进我国"农田生 态保育"和"藏粮于田"战略的实施。主要规划与建设 的内容包括:农田生态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粮食供 需能力、粮食储备能力和农田生态保育工程等。建议 首先从高集约化高污染农田的保育起步实施,同时 重点强化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农田保育力度,即采取 "治强保弱"的策略。 3.4 实施农田保育重大工程 建议实施以下重点农田生态保育工程: (1)农田基本设施与条件建设工程。主要内容 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工程、农田整地工程、农田林 网与道路整修工程等。 (2)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在加强作物合理布 中的中低产田进行培肥,对次生盐碱化、酸化、沙化、 石漠化土地进行改良。 (3)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农田污染预防 与修复工程是在土壤本底普查和土壤修复技术攻关 的基础上构建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修复对象是污染 农田;重点和优先区域是我国集约化农业区域、城市 周边地区和工矿区;依托的技术是土壤污染攻关研 究成果。在工程布局上,可采用分地域、分阶段、分污 染类型和分批、分期地进行治理。建议设立集约化农 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金属污染降解工程等。 (4)保育性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工程。近20年 来,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基本成熟,国家及各级政府 已经组织和启动了2000多个各类生态农业试点, 世纪末又启动了"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对我国农业 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在这些示范中 进一步增加农田生态保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化 畜牧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工程、水肥药精准化农业工 程、集约化农区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重金属污染降解 工程等。 注: (浏览次数:3036)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