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文献 > 中国稻米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中国稻米》2004年1~6期总目录 |
作者:《中国稻米》编辑部 |
出处:中国水稻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04-11-26 8:31:10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11月20日) |
·发展对策·综述· 论水稻生产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凌启鸿)(1-5) 世界稻米加工业发展趋势与我国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姚惠源)(1-9) 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张国发(丁艳锋)(1-11) 新时期指引我国稻米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庞乾林等)(2-5) 中国特别是福建的超级稻研究进展(谢华安)(2-7) 土壤有毒重金属镉毒害及镉低积累型水稻筛选与改良(胡培松)(2-10) 提增水稻产业优势的途径(朱建华 朱颖)(2-13) 我国稻米市场形势分析与展望 (杨卫路)(3-1) 中国稻米文化和现代成就 (庞乾林等)(3-3) 耐储藏专用型水稻选育及相关技术研究(吴跃进等)(3-6) 温家宝强调认真落实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4-1) 农业部把科技兴粮作为重要战略措施 (4-2) 水稻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农业及农村发展中的作用(FAO)(4-3)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产量差异及增产潜力(陈惠哲等)(4-9) 关于水稻生产的几个热点问题(邹应斌 李克勤)(4-11) 世界粮食供求现状、趋势和对策研究(聂振邦等)(5-1) 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龙彭年)(5-6) 论我国稻米加工业的品牌战略(孙卫东 胡宏亮)(5-9) 湖北省优质水稻现状与发展思路(陈柏槐)(5-12) 着力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杜青林)(6-1) 我国隆重举行2004世界粮食日·国际稻米年活动)(6-4) 2004年各地水稻新品种示范种植产量创新高(6-6) 稻农所采用和关心的生产技术分析(陈庆根等)(6-7) 传承稻米之路、弘扬稻米文化的思考(庞乾林等)(6-9) 战略联盟:我国稻米加工业的一种增长战略(孙卫东 苏肇津)(6-12) 东北三省水稻生产概况、经验及启示(李克勤)(6-15) ·育种与品种· 早稻穗发芽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马良勇等)(1-15) 近红外分析技术辅助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育种方法研究(黄道强等)(1-17) 茶野型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苏自强等)(1-19) 啤酒专用水稻品种的筛选(戚华雄 夏明元)(1-20) 杂交水稻新组合T优5570的选育与应用(郑 旋)(1-21) 粳稻新品种华粳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王子明等)(1-22) 杂交晚籼秋优998的选育与应用(符福鸿等)(1-23) 优质籼稻赣早籼55号的选育及利用(钟海明等)(1-24) 航天育种国标优质红米“赣晚籼33号” (李源祥等)(1-25) 2003年上海市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刘康)(1-26) 香稻保持系香味遗传初步研究(任鄄胜等)(2-15) 国外近年旱稻选育品种(品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余汉勇等)(2-18) 云南省高海拔地区高产优质粳稻良种选育方法(赵慧珠)(2-20) 优质杂交晚稻新优365的特征特性(徐秀如等)(2-21) 优质旱稻中86-76的特征特性与栽培要点(肖放华等)(2-22)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中二软占(廖耀平等)(2-23) 香稻香味研究进展( 任鄄胜等)(3-8) 湖南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成就及展望(赵正洪等)(3-11) 吉林省主栽优质米水稻品种特征特性研究(严永峰等)(3-13) 优质水稻新品种通丰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宋继娟等)(3-14) 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徐卯林等)(3-15) 优质早籼新品种皖稻8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夏加发等)(3-16) 2003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方又平)(3-17) 水稻早熟性的初步研究进展(汪秀志等)(4-13) 水稻新品种DUS测试技术(魏兴华等)(4-15) 优质杂交香稻川香优2号及高产栽培技术(陈树忠等)(4-17) 杂交早籼稻金优F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种技术(邱兵余等)(4-18) 优质水稻新品种龙粳12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徐涛等)(4-19) 优质高产杂粳新品种津粳杂4号(苏京平等)(4-20) 2004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张正国)(4-21) 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新稻10号的选育 (王书玉等)(5-16) 超级杂交稻粤杂88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陈友订)(5-17) 甬籼57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金林灿等)(5-18) 丘陵稻区高产优质杂籼新组合K优81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高士莘等)(5-19) 优质高产早籼赣早籼52号选育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方加海等)(5-20) 优质高产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 (包灵丰等)(5-21) 杂交晚稻新组合K优11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徐秀如等)(5-22) 2004年安徽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组合)(王 辉)(5-23)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邵国军等)(6-17) 山东省水稻品种(系)食味品质初评(袁守江等)(6-19) 优质杂交稻中优752的特征特性与生产技术(蔡耀辉等)(6-20) 中熟晚粳秀水994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边(永高等)(6-21) 近10年浙江省审定水稻品种及其产量分析(林海等)(6-22) 2003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优良品种介绍(王洁)(6-24) 2004年浙江省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组合)(俞绮英)(6-25) 200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董国忠等)(6-27) ·耕作栽培·植物保护· “8812”杂交稻组合单季旱作的产量初试 (黄效林等)(1-27)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分厢直播高产技术(徐叔云等)(1-29) 水稻早熟品种晚育大苗延后插秧技术(孙博)(1-31) 陆川县“乌泥坡模式”免耕抛秧技术简介(梁方等)(1-32) 超高茬麦(油)套播稻的几个难题与对策(肖跃成等)(1-33) 寒地水稻垄作稀植技术(伊洪国等)(1-34) 两优培九在椒江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包祖达)(1-35) 盐稻8号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唐红生等)(1-36) 杂交稻汕优998的引种观察及抛栽高产技术(姚永升等)(1-37)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宜香1577高产制种技术(李云武等)(1-38) 水稻沼液浸种壮秧增产技术(李绪美)(1-39) 寒地稻田稻糠除草技术初探(左远志)(2-24) SRI在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毛国娟等)(2-26) 西瓜嫁接栽培搭配粳杂水稻技术(寿国光)(2-29) 寒地井灌水稻全程地膜覆盖节水增温栽培要点与增产机理(罗宝君)(2-30) 专家系统及其在植保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郑永利等)(2-31) 杂交粳稻直播栽培技术研究(寿建尧)(3-18) 糯稻高产强化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效益分析(余家和)(3-20) 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朱凤姑)(3-21) 富春江沿岸地区稻鸭无公害共育示范技术研究(董水平)(3-23) 稻瘟病严重地块下年的水稻种植技术(王伟东等)(3-24) “莲-稻-鱼”粮经高效模式的效益评价及配套技术(张生专 王绍清)(3-25) 氮、磷、钾合理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彭建伟等)(4-23) 不同生态条件对优质杂交水稻两优363米质的影响(黄宗洪等)(4-26) 不同群体质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王小珍等)(4-28) 密度和播期对寒优湘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周永良等)(4-29) 杂交粳稻强化栽培不同秧龄试验初报(寿建尧等)(4-31) SRI与寒地水稻单本植栽培技术的比较分析(刘宝海等)(4-32) 寒地盐碱地区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 (王彦华等)(4-34) 两优培九在浙江温州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叶曙光)(4-35) “西瓜-稻-萝卜”一年三熟高产栽培技术(颜鸣皋 张树安)(4-36) 新形势下对水稻抛秧技术的再认识(李淑英)(5-25) 寒地绿色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金学泳等)(5-27)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综述(李建锋 杨永生)(5-30) 中稻热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胡根生等)(5-32) 低温冷害对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耿立清等)(5-33) 不同密度和穗肥对武香粳9号的主要米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金军等)(5-34)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在贵州两系杂交稻两优363栽培中的应用(严宗卜)(5-37) 仙居县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试验示范结果初报(俞爱英等)(5-39) 杂交中籼稻Ⅱ优084超高产攻关栽培(黄跃)(5-41) 两优培九喷施“粒粒饱”的效果(陈亲凯等)(5-42) “青菜-鲜食花生-晚稻”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其配套技术(戚航英)(5-43) 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插种密度对E52产量的影响初探(邵国民 寿建尧)(6-28) 灌浆结实期气象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王小珍等)(6-29) 撒播稻推广应用的意义及高产栽培措施(李国强 彭王栋)(6-31) 移植期及施肥法对日本水稻品种绢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初探(孔清霓等)(6-33) 水稻机动喷雾机直播技术研究(许开华)(6-35) 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旱育秧上的应用(缪粉英等)(6-36) 制约稻鸭共作技术快速推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沈培清 唐来春)(6-37) ·贮藏与加工· 大米加工增碎的可能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马丙春)(1-40) 研究糙米储藏特性 启动我国糙米储藏工程 (唐为民)(2-34) 稻谷精加工及营养强化(吕艳燕)(2-37) 利用稻米及副产品生产功能食品和高蛋白饲料(乔凤云等)(3-26) 强化大米 充实主食营养(王仲礼)(3-28) 水磨糯米粉生产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张业云)(4-37) 大米加工新技术--糙米的雾化着水(王初阳)(4-39) 有机大米(稻谷)的贮藏管理技术规程(张志刚)(5-44) ·市场与流通· 漫谈黑米的类型和鉴别 (闵捷等)(1-41) 2003年稻米供求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武 文)(2-39) 上虞市对种粮大户的2003~2004年农(粮)情调查(成庆炎)(4-40) 我国籼米贸易及其竞争力分析(王 芳)(6-38) ·各地稻米· 黑龙江省粮食政策的变革与水稻生产的研究(许显滨等)(1-42) 浙江省优质稻米的产消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措施(童海军)(1-43) 宁夏稻米品质评价、现状及发展 (殷延勃等)(1-44) 广东省优质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司徒志谋等)(2-41) 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提升优质稻米产业(赵新华等)(2-42) 依靠科技开发优质稻米推进河南水稻产业化发展(董家胜 马运粮)(3-30) 醴陵市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成效与做法(邓立平)(3-33) 浙江省温州市晚稻生产品种布局剖析及对(策叶曙光)(3-35) 金湖水稻实施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战略(杨艳 张远芬)(4-41) 龙泉市优质稻米种植效益与栽培技术(毛美珍 张献明)(5-45) 水稻良种补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杜永林 邓建平)(6-43)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种业现状及对中国水稻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启示(陈志兴等)(1-48) 世界稻米的饮食特色(谢黎虹等)(2-47) 印度的巴斯马蒂香稻(谢黎虹等)(3-37) 乳白米粒等劣质稻米的性状成因和日本防止发生的方法(孙太升等)(4-4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稻米政策比较(林 海等译)(5-47) 泰国大米标准研究与借鉴(马雷)(6-45) ·多种经营· 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促进无公害稻米生产(范浩定等)(1-46) 稻田引种优质糯玉米的产量、效益及高产技术 (林贤青等)(1-47) ·生产经营· 农户对水稻品种的采用和认知--来自三省农户的调查(陈风波等)(2-43) 农民对中央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了解情况和当前的粮食生产形势--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赵长保(武志刚)(3-39) “渚山牌”无公害稻米生产效益及其技术措施(陈志良等)(4-46) 增强行业组织化程度 推进稻米产业化进程(张昌礼)(6-41) ·有机稻米生产技术讲座· 有机稻米加工的过程控制技术简述(陈铭学等)(1-50) 有机稻米产品的质量要求及检测技术(朱智伟等)(2-49) 有机稻米认证与管理的基本要求(金连登等)(3-41) ·讲 座· 有效积温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薛大伟等)(4-47)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内容(马丽莲等)(5-48) ·知识窗· 稻米知识纵览(庞乾林)(3-44) ·稻苑人物· 全国十大种粮标兵中种稻标兵先进事迹介绍(2-52) ·政策法规· 农业部行业标准 食用籼米NY/T 595-2002附录(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 香稻米NY/T 596-2002 (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行业标准 香稻米NY/T 596-2002附录(3-48)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4-48) ·简 讯· “我国掀开水稻高产分子奥秘的一角”入选“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16) 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中国超级稻选育与试验示范”工作会议在杭召开(1-18) 福建“三系”光身稻研究实现新突破--光香A通过技术成果鉴定(1-25) 57个水稻、旱稻品种通过2003年国家审定(1-49) 农业部确定2004年四大粮食作物中水稻的主推技术及主导品种(2-14)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粤农占简介(2-17) “全球市场和可持续性生产系统中的稻米”会议2月12日召开(2-23) 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国际水稻生产培训班”(2-30) 好品种加上“好包装”沛县稻米香飘上海滩(2-33) “稻鸭共作机械化栽植技术的研究”通过成果鉴定(2-46) 第五届中国粮油精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会 首届中国国际粮油企业发展高峰论坛将在南京举办(2-50) 水稻旱直播播种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53) 我国实现超级稻计划 将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3-5) “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 开始稳步推进 (3-24) 农业部“科技之春”水稻新技术推广活动在江、浙举行(3-34) 农业部成立水稻专家指导组(3-40) 我国首个稻田生态监测站在江西南昌建成运行(3-43) 农业部:2004年全国稻谷产量预计增长12%(4-17)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4-25) 浣纱粮机又一次获得发展良机(4-25) “生物吸水剂”使农田旱涝保收成为可能(4-45) “国稻1号”市场开发协调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5-8) 2003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统计基本情况(5-15) (浏览次数:5087)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