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 字号选择: |
中国食物安全真面临巨大挑战吗? |
作者:延宏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4-7-30 14:40:19 (原作发表时间:2004年7月26日) |
<p> 就在人们面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储备以及粮食价格出现连续下降局面,纷纷感到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挑战,甚至预测将会产生危机的同时,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季焜在今天召开的第90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上,对此表示质疑,并提出:中国食物安全真面临巨大挑战吗? <p> <b>中国目前不存在对国家食物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 </b> <p> 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食物和粮食出口和净进口水平都创历史新高。因此,黄季焜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超常规的国家粮食储备导致粮食市场价格和粮食生产逐年下降,到2003年初粮食市场供需状况基本达到平衡,粮食价格开始趋于稳定。2003年底粮价上涨,总体上讲是正常的市场供需反应,因为当时国家粮食储备已下降到较适宜的规模,同时2003年粮食继续减产,秋季粮价开始回升。但在粮价上涨过程中,政府和媒介对粮食安全问题过于关注诱导了预期粮价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加剧了2004年初的粮价上涨。 <p> 与此同时,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相比,2003年9月以来中国的粮价上涨并不显得非常特殊。由于受当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实际上整个世界的粮食价格也都从2003年夏天开始出现上涨,而且国际市场粮价上升幅度还大于中国国内粮价上升幅度。这表明,中国目前不存在对国家食物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 <p> <b>粮价上涨是中国粮食问题走出低谷的重要标志</b> <p> 黄季焜认为,粮价上涨虽然对部分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重新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2004—2005年粮食生产,保障近期国家粮食安全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粮价上涨还为进一步全面推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扩展的极好机会。因此,2003年底之后的粮价上涨,是中国粮食问题走出低谷的重要标志。 <p> <b>中国食物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家庭食物安全 </b> <p> 中国目前还有1.2亿多的人口处于世界银行确定的国际标准的贫困线之下,对我国微观层次的食物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更值得重视的是到21世纪初还有约1亿人口在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况下生活。在总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社会大多数人达到或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的今天,家庭食物安全应引起决策者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因此,黄季焜提出,中国的食物安全和核心问题应该是家庭食物安全。 <p> 同时他认为,中国食物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可能是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因为,我国陆地近1/4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毒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残留农药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全国大约10%的粮食,24%的农畜产品和48%的蔬菜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p> <b>耕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b> <p> 根据卫星遥感数据统计,我国在1986—2000年间耕地净增加达265万公顷,占1986年耕地面积的2%。在1986—2000年间,虽然耕地向非农用途转换的总量达306万公顷,同期其他用地转为耕地的却高达571万公顷。在转出的耕地中,38%属建设用地,大部分发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可见,我国在1986—2000年间耕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p> 研究还发现,由于从其他用途转变而来的新增耕地的生物生产力,总体上低于耕地转化成的生物生产力,耕地的平均生产力下降了大约0.31%。今后,耕地的生物生产力仍有可能下降,但是其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会很小。长期来看,我国的耕地基本能够维持本国的粮食需求,不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 <p> 针对中国耕地近年来出现的较大幅度下降,黄季焜认为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经常提到的城乡建设和工业占用耕地的剧增,而是1999年以来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计划。2003年减少的耕地中,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占耕地面积减少总数的约80%;而实际上各种城乡建设和工业占用耕地在1997-2003年间变化并不大。但研究还表明,退耕还林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市场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非常微弱。 <p> <b>从强调“粮食安全”向强调“口粮安全”的理念转变 </b>
(浏览次数:1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E-mail:webmaster#chinariceinfo.com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