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技术 > 稻田种养技术 > 正文 | 字号选择: |
鸭稻共作:开辟生态农业新天地 |
作者:梁少棉 叶小萍 |
出处: | 发布时间:2003-6-6 14:20:04 (原作发表时间:2003年6月4日) |
“光凭养鸭子就能种好水稻”,咋听起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日前记者在增城市宁西镇的采访中了解到,鸭子不仅能管好水田,而且能与水稻相互依存,共生共长,创造一个稻田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能量,不用化肥农药,高效省力,简单实用且鸭稻兼得的生态农业模式。 让鸭子当个好“农夫” 在我国农村一直有放鸭下田的习惯。农民下田时,顺便把自家养的鸭子赶到田里去吃虫吃草,以节省一部分喂鸭的饲料;到了傍晚,又把鸭子赶回家圈起来。但是,鸭稻共作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宁西镇农技站站长李水桥介绍说,鸭稻共作是把鸭子全天候地围养在稻田里,即在插秧后10天左右就把雏鸭(约8日龄)放到四周围着网的水田,每亩约放25只,鸭群自此留在稻田里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把长大的鸭子赶上来;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在这期间,鸭子成了役畜,成了“农夫”。以往很难对付的杂草、害虫变成了鸭子的饲料,而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鸭群日夜不停的啄食和搅动,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据说一只鸭子每天用嘴巴啄动水稻根部和土地达1000多次,而在害虫为害高潮的晚间,也正是鸭子一天之中最活跃的时候,稻螟虫、浮尘子、稻飞虱等无处躲藏。而最难除治的福寿螺,更是鸭子最爱吃的佳肴。此外,舒缓土地板结、回复地力、增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促进生态环保……好处数不胜数。不用施肥,不用中耕除草,不用喷洒农药——一切农活交鸭子代劳,这就是“鸭稻共作”之妙处。 鸭稻共作 相得益彰 “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因而,“鸭稻共作”是一种有别于现代农业技术的传统型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水稻栽培法。仅仅用水田内的资源,便能兼顾鸭子和水稻,两者相得益彰。李站长说,禾苗的叶沿呈锯齿状,鸭子是不会吃它的,更之是共生的伙伴,应是心有灵犀。记者看到,在80多亩的示范农田里,鸭群不停地在禾苗间窜动,禾苗绿油而茁壮,而旁边对照组的常规稻田则显得营养不良。到了收获的季节,鸭子和稻米双获丰收,可谓一举两得,达到“双赢”的目的。据悉,该项目是广州市科协与华南农业大学引进研究试验了三年的科技推广项目。 “鸭稻米”广受欢迎 从经济效益分析,“鸭稻米”与常规水稻的产量相差不大。然而,“鸭稻米”无农药、化肥污染,是有机食品,备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售价是普通米的2-3倍。在去年底的广州农业博览会上,“鸭稻米”一面市即被抢购一空,每公斤售16-20元的“天价”。由于货物紧俏,供不应求,有关部门今年成立了“鸭稻米健康会”,以会员制的方式进行销售,实行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定单农业”。即使如此,其“会员价”也要10-12元/公斤,以此推算每亩可增收千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创立了一个新模式。 (浏览次数:3391)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