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市场流通 > 正文 | 字号选择: |
2004年中国稻米市场分析报告 |
作者: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
出处:见正文 | 发布时间:2005-2-24 7:54:36 (原作发表时间: ) |
一、2004年国内稻米市场回顾 2004年稻米价格基本承接了2003年第四季度的升势,到3月底4月初的时候达到本年的顶峰,随后,稻米价格回调,进入近半年的弱市整理,8月底后企稳后重拾升途,9月下旬后又逐步走低,直到11月底企稳。2004年的稻米行情走势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1-3月份的迅速上升阶段。通过此轮上涨,早籼米、晚籼米和粳米全国平均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了约40.4%、29.8%和31.3%,分别达到2624元/吨、2535元/吨和2890元/吨,尤其是早籼米价格一度超过晚籼米,其价格已经非常接近1996年稻米价格的历史最高水平。 其次,是4-8月份的弱市回调阶段。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过快,尤其是3月份的无量上涨,客观上要求回调企稳。因此,从4月初开始,稻米价格开始小幅度的回调以寻求支撑,早籼米因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回调较深,达到13.6%,晚籼米和粳米回调较浅,均在4.5%左右,这一回调过程一直持续到8月底和9月初新稻米供应前。 第三,是9月初到10月中旬的企稳回升阶段。该阶段正值新稻米上市前期,供给相对吃紧,价格止跌回升,籼米价格回升幅度不太明显,粳米价格因回调较浅曾一度上升到4月初的高位水平。 第四,是10月下旬到11月底的再次回落阶段。该阶段先是南方产区中、晚稻米上市,随后是北方的粳稻米上市,而且上市比较集中,在数量上比2003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季节性供过于求明显,稻米价格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第五,是12月初到年末的企稳上涨阶段。受采购拉动、双节需求增长的影响,稻米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稻米价格企稳,晚籼米和粳米有小幅度的上涨。 二、2004年国内稻米供求形势分析 基本上可以以2004年的9月份为分界线,前三个季度供给相对偏紧,从10月份新稻上市开始,供求关系得到改善,总的来说,2004年供求基本平衡。 1. 2004年我国稻米产量大幅度上涨,供给增加 2004年稻谷产量预计为18511万吨,比上年增加2446多万吨,增幅15.2%,是在连续6年产量下降后的首次增加,基本达到了正常年景的产量。其中,早稻3219万吨,比去年增加9%;中稻11519万吨,比去年增加16%;晚稻3773万吨,比去年增加18%。 2004年稻谷产量之所以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受下列因素影响:一是去年总产量比较低,基数比较小,增产幅度相对较大;二是稻谷种植面积止跌回升,2004年稻谷种植总面积为2915万公顷,比去年增加了260多万公顷,增幅近10%,其中,早、中、晚稻种植面积分别比去年增加了6.1%、9.9%和13.6%;三是单产增加,2004年稻谷平均单产6350公斤/公顷,比去年增加了4.8%,其中早稻增加3.0%,中稻增加5.5%,晚稻增加4.1%。 稻谷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增加了市场的供给量,抑制了稻谷价格的上升,是促使2004年稻米行情由强变弱的最主要推动力。 2. 2004年我国稻米消费量稳中走低 2004年我国稻谷消费量预计为18500万吨,比上年减少了3800多万吨,减幅2%,其中国内消费18420万吨,出口近90万吨。国内消费主要是直接食用,占稻谷供给总量的82%,其次是饲料用稻谷,占9%,剩余部分为种用、工业用以及损耗等。 人口增长所导致的消费量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所导致的消费量下降相互抵消, 2004年口粮消费量基本没有变化,仍保持在15000万吨左右。饲料消费数量比2003年减少较多,减幅达到11.1%,主要原因是稻谷价格总体偏高,相对于玉米等饲料粮而言,使用稻谷作饲料的成本相对较高。其他消费基本没有变化。 3. 2004年我国稻米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大米76万吨,是2003年进口量的3.5倍,是1996年以来进口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年累计出口大米90万吨,大约是2003年出口量的1/3,也是1997年以来出口数量最低的一年。 多年来,我国大米一直维持自给自足的局面,进出口数量很小,且进口量小于出口量,一般情况下,每年进口大米30万吨左右,主要是来自泰国的优质大米,用于补充我国大米消费的高端市场。每年出口大米200多万吨,大部分出口到亚非传统市场。因此,大米的进出口量相对于国内的产量和消费量而言,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但是,受2003年产量和库存大幅度下降的影响,我国在2004年的大米进出口方面采取了多进少出的策略,进出口数量基本平衡。 同时,必须注意到,国际大米市场的容量很小,而我国大米消费的数量很大,当我国出现比较大的需求缺口而库存又不能补给时,将很难从国际市场上进行平衡,因此,保持和发展国内稻米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库存总量依然偏低,库存结构得到改善 2004/05年度稻谷库存量,可以从1993年以来的供给量和消费量此消彼长的关系来做一个大致的推断:以1999年为界限,此前一直到1993年的7年累计结余稻谷约3200万吨(见下图A区),此后一直到2003年累计供给缺口8100万吨(见下图B区),2004年供求基本平衡。这样,1993年以来稻谷有近5000万的缺口。以1993年的库存减去5000万吨,然后再除去部分陈化的无效库存,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16%。 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产区和销区距离较远,容易产生地区间供求不平衡,并由此引起稻米价格的出现较大波动。为了避免这种不正常的价格波动,我国采取高储备的策略,并且注重在销区储备一定数量稻谷。2004年年底,中储粮总公司采购了100多万吨的稻谷用于补充销区库存,各销区也积极补充了地方储备,使得稻谷在产销区的库存结构比之2003年有所改善,但库存总量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三、影响稻米行情的相关政策分析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出于宏观调控方面的考虑,国家在2004年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尤其是稻谷)生产方面的重大利好政策。这些政策成为影响2004年度稻米市场行情的重要因素,并在2005年及以后继续发挥作用。 1.“中央一号文件”等利好政策促进稻谷生产和供给 2004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在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扭转包括稻谷在内的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此后,中央又出台了“稻谷生产直接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等一系列保护稻农利益、促进稻谷生产的政策。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大力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以“一号文件”为标志的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直接促使了稻谷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受稻谷价格高涨影响,稻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增加对稻谷生产的投资,加强田间管理,为2004年稻谷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有这些政策对保护和提高稻谷生产能力均具有长期影响,将会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稻谷的生产。 2.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直接补贴锁定稻谷生产风险 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发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出台等于给稻农吃了定心丸,有效地调动了稻米生产的积极性。“直补”政策使粮食补贴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使稻农直接得到实惠,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稻谷生产的信心,对增加稻米供给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该政策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即生产扩张后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后果是以最低收购价格进行收购,国家又会背负沉重的包袱。因此,国家在考虑粮食安全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对粮食过剩进行防范,提防因过剩生产造成劳民伤财和对生产力的破坏。对于“直补”政策,在操作方式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该不该让“直补”政策变成“普惠制”的政策,究竟是按面积补贴,还是按产量或其他方式进行补贴应因地制宜,使直补政策的最终着眼点能与保护和促进稻谷生产能力真正结合起来。 3.收购市场放开,收购队伍扩大,收购能力增强 2004年5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草案)》,决定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受此影响,原来制约企业入市收购的门槛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军到稻谷收购市场,收购队伍得以扩大,收购能力大大加强。收购市场放开必将会加剧稻谷收购环节的竞争。竞争的后果是相对充裕的收购资金和更加灵活定价机制,是粮食流通向着市场化方向的重大进步。这既有利于农民销售稻谷,还有利于稻谷价格的稳定。 4.宏观经济对稻米价格的影响增加 随着稻米生产与流通的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进程的加快,稻米行情不再是单独演绎,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和稻米价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制约,稻米作为源头性的基础必需品,其价格波动对社会物价水平的影响也比较显著。2004年2-4月份稻米等粮食价格高涨,CPI指数接连上升,增加了我国经济软着陆的难度。5月份后,稻米等粮油价格回落,CPI指数逐渐走低,有利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10月份,央行公布了升息政策,虽然升息幅度比较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购资金的供给,使处于弱市的稻米市场更加低迷。 四、2004年国际稻米市场分析 尽管2004年度国际粮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好转,部分品种的库存还有所上升,但是,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供给依然吃紧,世界库存继续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末,大米的国际库存在9500吨左右。国际大米市场贸易量相对较小,每年约在2500吨左右,不及小麦国际贸易量的1/5,其中,中国的大米贸易量占10-15%。 海运费对稻米市场有比较大影响,影响国际海运市场的因素较多,如果运费增加,进口成本增加,会促进国内市场行情走强;如果运费降低,进口成本减小,会对国内市场行情有所抑制。也正是因为国际大米贸易量较小,如果国内大米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缺口时,很难从国际市场进行充分补给,因此,在国内库存较低的时候,国家对稻谷生产制定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防止出现稻米供给出现危机。 2004年,泰国、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的库存水平偏低,可供出口大米数量有限,新米供应的时间要到2005年2月份,产量也难以确定,其对外大米报价一直保持稳中有升,CBOT糙米市场利多气氛也较浓。我国在加入WTO后,国内、国际稻米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国际稻米价格走强对国内稻米市场将起到一定影响。基于对世界稻米库存持续降低、中国稻米需求强劲的预期,国际主要大米出口国,尤其是美国,大幅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同时,2004年中国稻米增产,减少了2005年的进口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大米价格上涨的势头。从中长期看,国际大米市场供求关系偏紧,国际大米价格整体将表现强劲。 五、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展望 由于2004年稻谷产量较高,已经接近或达到正常年景的生产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年的需求,产、需大致平衡,因此,在2005年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机会很小。 稻米价格在上半年将保持稳定,稻米行情能否出现好转或较大变化关键看2005第三季度的稻谷生产和市场变化。如果维持目前的生产局面,价格将在目前价位窄幅振荡,以稳为主;如果出现大的灾害,以目前较低的稻谷库存难以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上涨不可避免;如果再次出现丰产,产量继续上升,下调空间也比较有限,一方面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托底,另一方面稻谷库存较低。 总的来说,2005年稻谷供给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消费量保持平稳,出口的数量会加大,进口数量相应减少。2005年的国内稻米市场行情将以稳为主。
(浏览次数:2373)
|
上篇文章 | 下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推荐给朋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
|
Copyright © 2003 CNRRI.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邮政编码:310006)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571-6337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