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专家观点 > 水稻病虫加重发生 专家提出治理对策 | ||
| 水稻病虫加重发生 专家提出治理对策 | ||
作者:罗泽 来源:江膈濠虻挎技报 发布时间:2003-2-28 14:07:39 |
||
|
年前,全国农技中心在杭州市召开水稻病虫害防治研讨会。全国40多位植保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对近年来水稻病虫发生状况、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水稻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害虫发生危害重于外源性害虫,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水稻螟虫危害急剧回升,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损失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始见越冬代二化螟成虫较常年早5-7天,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羽化始盛期较常年早10天左右;近3年,部分稻区二化螟、三化螟冬后残留虫量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前3位,田间蛾、卵量持续偏高;田间发生型峰次多、发蛾盛期拉长,世代重叠明显;重发区范围扩大;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局部稻区多种螟虫并发、重发。 迁飞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持续加重,重发范围不断扩大,常年保持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且迁入期偏早,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田间虫量高,世代重叠明显。 纹枯病、稻瘟病等常发性病害,在老病区仍大范围普遍发生,尤其是优质水稻品种稻瘟病发生流行加剧,损失加重。 一些局部性、间歇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频率增加,危害加重;一些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如稻瘿蚊发生区域北移,稻蝗在湖南滨湖地区暴发成灾,斜纹夜蛾在湖南局部地区严重危害水稻,稻曲病流行逐年加剧,条纹叶枯病在江苏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水稻主要病虫加重发生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因子影响。连年气温偏高,特别是冬季高温。二是耕作栽培制度改变。 冬种作物面积扩大,特别是油菜、绿肥田的免耕面积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减少,中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多为早、中、晚插花种植;旱育秧、抛秧、免耕等轻型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粗秆大穗杂交水稻品种、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等。三是农药过量使用。长期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加之忽视农业防治措施,削弱了自然因子的控制作用。 针对当前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现状,会议认为,必须从保证安全生产,控制病虫危害,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当前无公害生产的总体目标,根据不同稻区病虫发生危害的特点,全局与局部相结合,抓住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的全国性主要病虫,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推广水稻病虫综合治理技术。 目前,水稻上的农药使用量,特别是高毒农药使用量居各种作物的首位。要解决农药污染环境和降低高毒农药用量的问题,必须首先提高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面,重点抓好以下措施:加快病虫监测预报和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和可视化建设,提高病虫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农业防治措施的作用,全理调整品种布局,推广健康栽培;合理施用化学农药,调整农药品种,提高防治效果,并做好新药剂筛选的试验示范,不断进行技术储备;积极开展病虫防治新技术的宣传与培训,扩大技术终端服务;大力开展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抓好技术集成组装,完善水稻病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浏览次数:)
|
||
上篇文章:新思路带来新出路
下篇文章:专家预测:2003年河南省夏蝗将偏重发生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陈锡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06-20) 程国强:农业补贴政策到了调整的关口期 (11-05) 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产业政策与变化趋势 (10-29) 郑风田:不应妖魔化转基因主粮试验须慎行 (10-23) 粮食丰收的思考 (12-10) “稳粮强农”再聚共识力保国家粮食安全 (11-15) 刘与忠:提升稻米产业需优化市场加强引导 (09-25) 胡四一:东北水土资源 足以支撑粮食增产 (02-21) 陈萌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02-20) 泽鹏: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将推动稻米市场走强 (0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