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专家观点 > 发展经济不能牺牲水稻生产 | ||
| 发展经济不能牺牲水稻生产 | ||
作者: 来源:江膈濠虻挎技报 发布时间:2004-2-4 10:22:14 |
||
|
近年来,随着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粮食生产面积在近10年间快速下降。以江苏的水稻生产为例,1982年全省水稻面积为3752.6万亩,1992年下降为3670.9万亩,2002年进一步下降2973.1万亩,20年减幅为20.8%。在经济发达的太湖地区降幅更大。如苏州市1982年水稻种植面积为592.1万亩,20年间减少了66%。针对这种现象,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作物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大声呼吁,发展经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的发展, 以牺牲水稻生产为代价。 水稻是粮食安全的基石 凌启鸿指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首先要确保水稻生产的稳定。我国有近三分之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南方大面积削减水稻面积,难以用北方的小麦和杂粮替代。南方沿海和长三角地区水稻田被大量 占毁后,依靠淮河流域以北地区供应稻米是不能的。这些地区的水稻面积和产量只占全国的12.6%和12.4%,除了黑龙江的三江平原以外,绝大多数省份无稻米产出。而黑龙江稻米主要供应京津地区的需求,销到南方为数不多。南方稻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4%,对稻米需求量大,只有湘、赣、鄂、皖、川等五省有一定量的稻米输出,主要供应粤、闽、黔等省。因此,依靠南方省际调运调剂,难度也很大。沪、浙和江苏太湖地区需求的主要是粳米,以往靠苏北、皖北来弥补需求,但今年江苏自给平衡已很困难。如果沿海和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大幅调减水稻面积,供求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 栽培水稻是抗击洪涝最有效的措施 水稻田是季节性的巨大蓄水库,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该地区有水稻田250万公顷,稻田蓄水量可达75亿~87.5亿立方米,相当于1.7~2个太湖的容量,可以大大减少太湖的防洪压力。另外水稻具有耐涝的优点,只要叶尖露出,泡水7~10天,退水后仍可正常生长。苏南地区雨量充沛,栽培旱作物或林里,遇到洪涝难以生存。 稻田对环境友好 稻田不会扬起沙尘,还能利用水层固定外来的沙尘。除此以外,水稻叶片挺立,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最大叶面积指数甚至比落叶林还要高,释氧能力强。稻田基本不污染地表水。研究表明,在同等降雨量情况下,稻田产生的径流量为旱地的1/10~1/5,通过径流排放的磷为旱地的1/8~1/4;在目前施肥水平下,长三角地区磷和氮的农业源污染对河、塘、库、湖等水体的贡献率不超过10%,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稻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80%。稻田对地下水也没有威胁。在水稻生长期间,地下水硝态氮低于安全指标,而旱地和蔬菜地的地下水硝态氮含量高出水稻田5~10倍。此外。稻田有利于调节气温,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种稻还可以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等。 凌启鸿教授说,鉴于水稻生产以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保护稻田,节约使用每一寸稻田,应该成为南方尤其是沿海和长三角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平衡稻米生长与供求应该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首要问题。
(浏览次数:)
|
||
上篇文章:中科院专家:长三角稻田不能再减了
下篇文章:发挥优势 恢复面积 重振湖南早稻正当时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陈锡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06-20) 程国强:农业补贴政策到了调整的关口期 (11-05) 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产业政策与变化趋势 (10-29) 郑风田:不应妖魔化转基因主粮试验须慎行 (10-23) 粮食丰收的思考 (12-10) “稳粮强农”再聚共识力保国家粮食安全 (11-15) 刘与忠:提升稻米产业需优化市场加强引导 (09-25) 胡四一:东北水土资源 足以支撑粮食增产 (02-21) 陈萌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02-20) 泽鹏: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将推动稻米市场走强 (0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