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资讯
综合资讯 品种选介 名牌稻米 生产与市场 技术推广 病虫草害 机 械 化 专家观点
|
|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专家观点 > 郑风田:大田育种事关粮安不宜轻言市场化 | ||
| 郑风田:大田育种事关粮安不宜轻言市场化 | ||
作者:郑风田 发布时间:2011-5-25 14:57:27 |
||
|
最近,打造一批大型种子“航空母舰”的呼声日高,我国打造种子航母的可行性有多大?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国家补贴该贴向未来航母还是科研院所?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低粮价战略,农民从种粮中获得收益很有限,在这种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大田种子只有走公益性的育种之路,不宜轻言市场化。 其一,种子航母不是想打造就能打造成的,谨防揠苗助长。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8700多家种业企业,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种业前1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仅有约13%。我国大部分种子公司应该叫贸易公司,它们或者买国外的种子,或者把科学家培育的种子拿出去卖。以我国目前种业现状及种子成长规律来看,单纯想通过捆绑是捆不出先锋、孟山都的。即使人为地通过注册削掉大部分小公司,重新洗牌,捆绑出几个巨无霸来,也是大而不强。 其二,大型种子“航空母舰”是需要高利润去支撑的,而我国低粮价战略决定了难向农民收高种子费。 目前一些种子公司认为中国的种业定价水平低,有很大的涨价冲动。如果我国种业真的形成垄断局面,将来新品种推广时,价格一定会很高,结局就是农民买不起好种子,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利。大田作物育种还是目前科研院所的公益性育种+农民种植低价种子更合适。 其三,大量的种子科研补贴该补给谁?会富了谁?应该警惕部分公司忽悠圈钱行为。 为提高农业产量,政府应给予种子研发一定的资源扶持。我国种子研发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政府该扶持哪一方?我认为应倾向于科研院所。 目前,科研院所是我国种子研发的主力,国内知名的种业专家都在科研院所中。我国每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约150个,省级审定品种近千个,其中90%以上由科研院所完成。我国育种有一个很好的分工体制,不宜轻易否定,那就是育种归科研院所单位,制种归种子公司,销售归当地种子站,整个行业分成3块。由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育种人员育出新品种之后,再由国家的公益性推广机构来推广,这样可以让农民用到便宜的种子。国家不如把重金投到有育种力量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由他们育出新品种,低价供给农民。这种模式更适合中国,效率更高,受益面也会更广。 而且种子行业周期很漫长,有自己的规律,一个新种子产生需要7~8年时间,研发时间长,比较适合科研院所,企业则更热衷于追求短期效益。我国每年在育种方面的投入还是太少,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加大投入,建立一套考核机制,鼓励优秀的科学家潜心育种。 注: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粮油网。 (浏览次数:)
|
||
上篇文章:陆作楣:我国杂交稻育种研究的亮点及难点
下篇文章:吴庆:完善制度安排 严控粮食浪费
|
||
| 打印 | 关闭 | ||
相关文章: 陈锡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保障粮食安全 (06-20) 程国强:农业补贴政策到了调整的关口期 (11-05) 2004年以来我国水稻产业政策与变化趋势 (10-29) 郑风田:不应妖魔化转基因主粮试验须慎行 (10-23) 粮食丰收的思考 (12-10) “稳粮强农”再聚共识力保国家粮食安全 (11-15) 刘与忠:提升稻米产业需优化市场加强引导 (09-25) 胡四一:东北水土资源 足以支撑粮食增产 (02-21) 陈萌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02-20) 泽鹏: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将推动稻米市场走强 (02-16) | ||